知名艺人演出时突然瘫软,被指极端节食减重,曾一个月晕倒12次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11-19 15:40 1

摘要:在澳门Water Bomb音乐节的舞台上,金泫雅唱完《Bubble Pop》后直接瘫倒,四肢无力被工作人员横抱离场

在澳门Water Bomb音乐节的舞台上,金泫雅唱完《Bubble Pop》后直接瘫倒,四肢无力被工作人员横抱离场

现场视频里,伴舞靠近、工作人员冲上前,台下有人惊呼,也有人愣住不动,节奏一停,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她松软下坠的身体上

这是单次的体力不支,还是长期透支的结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8_01ouqRLowbXV

也有更迫切的问题

快速瘦身与晕厥之间究竟有没有明确的因果?

追问的意义不在判断谁该不该负责,而在给后来者留下一条更安全的路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状况

2024年的节目里,她公开讲过一个月里晕倒12次,归因是饮食混乱和精神压力

更早的2019年,她在社交平台写下长文,坦言2016年确诊忧郁症和恐慌障碍,状态不好向支持者致歉

这些句子本身不需要渲染,它们像一串时间节点,把身体发出的信号连成线

10月初,新加坡音乐节的亮相让“身材发胖”的话题猛烈升温

当时体重53公斤

短短一个月,到11月5日,她晒出体重秤照片显示49.88公斤

数字不会讲故事,但数字的速度是可以体感的

有人说“回春像呼吸一样简单”,有人替她担心

热搜里的赞美与焦虑混在一起,真正能落到身体上的只有每天的吃与睡

11月9日晚的澳门,舞台灯光亮到刺眼,节拍落到点上,她在歌声结束瞬间倒下

“真的很抱歉,发生了什么我完全没有记忆,接下来我会更努力锻炼体力”

当晚她在社交平台写下这句话

经纪公司随后更新

“目前情况已稳定,正在酒店休息,意识清醒,后续行程将视恢复情况决定”

消息传来,紧张先从急性转为等待

医生把这类突然的昏倒称为迷走神经性晕厥

浙江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淑青解释

“迷走神经性晕厥占所有晕厥病例的半数以上,本质是自主神经系统短暂失衡”

交感与副交感之间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心率、血压与外周血管的反应就会串联,出现短暂的全脑灌注不足,人会失去意识

“疲劳和饥饿会显著增加发作风险”

她的这句提醒,和公开的节食经历不幸对上号

一次发作之前常有前兆:头晕、恶心、出汗、面色发白、眼前一片模糊,通常持续几秒到几分钟

多数情况下,晕厥时间不超过一分钟,醒来会觉得虚弱,少数会因为倒地造成意外伤害

这个病并不罕见,但反复出现会把生活质量压低,把人的安全感抽走

频繁发作的患者需要医疗评估与个体化管理,舞台上的人一样需要这些基本的保护

把舞台的环境具体起来就容易理解风险

长时间站立等待出场,热到闷的现场,高强度的舞蹈,情绪的激烈起伏,排练中来不及吃完整的一餐

每一个因素单拎出来看都普通,叠加起来就可能触发晕厥的机制

这不是对任何一位艺人的特殊指控,而是行业常态里需要被正视的环节

谈到极端节食,内分泌的答案更冷静

浙江省中山医院内分泌科徐英英指出

“极端低热量饮食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基础代谢率下降20%到30%,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体温下降,人会更怕冷、更易疲劳,还会出现营养不良,甚至低血糖和低血压”

看起来体重变小了,实际上消耗掉的是肌肉

“极端节食时,肌肉流失占比可以高达30%到40%,这会进一步降低基础代谢,为后续反弹埋下伏笔”

这两句话对想要快速变瘦的人不友好,但它们是医学的底线

对减重的建议也很朴素

“每日摄入比日常消耗少300到500千卡即可,不应低于基础代谢率”

速度慢些,肌肉能够保住,代谢不至于被伤到难以修复

饮食里保留足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用全谷物和薯类替换精制碳水化合物,饱腹感更持久,血糖更稳定,暴食风险更低

这些安排听起来不燃,但它们能把人从失衡拉回到稳态

快速体型变化不等于健康,尤其当基础代谢被压低的时候

这是这次事件里最需要被记住的句子

围绕她的讨论里,外形的评价总是占据主导,但身体的系统不会按照话题热度做调整

舞台上的一分钟燃烧,背后需要每天的稳定补给

这两句话不是“鸡汤”,只是把常识重新摆回桌面

把时间线再对齐一下,逻辑会更清楚

2019年,她公开过心理方面的确诊与道歉

2024年,她讲过一个月里晕倒12次以及一周不进食的经历

2025年10月初,在新加坡演出时身形被议论;

11月5日,体重显示49.88公斤;

11月9日,澳门表演后晕倒并致歉;

11月10日起,医生的解读与媒体的报道让“迷走神经性晕厥”和“极端节食”成为焦点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这次晕倒与一个月内快速减重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相关讨论需要保持审慎

这句提醒非常重要,它把边界画清楚,避免把复杂的身体问题简单化

公共层面的影响也在扩散

有人开始质疑娱乐行业的工作强度和身材标准,有人呼吁经纪公司优化行程和饮食安排,也有人建议主办方在舞台设置更完备的健康保障机制

改变不会在一夜发生,但底层观念的转向很关键:把艺人的身体当作需要长期养护的系统,而不是随时可以透支的工具

下一步的节点也很现实

11月20日前后,关注是否有进一步的健康说明;

11月21日,观察经纪公司是否发布恢复计划;

11月22日,看行业平台是否提出舞台健康保障的倡议

观望期间不必捕风捉影,更不必拿未经证实的饮食细节做二次消费,尊重隐私,给恢复留出空间

这次舞台上的骤然倒下,更像一次清晰的提醒:健康管理必须成为艺人职业的一部分,而不是事后弥补

如果改变能从行程表、餐单和训练方案上落地,类似的风险就会降低

观众在乎的是作品与现场,行业在乎的是稳定的合作,身体在乎的是被认真对待

愿健康管理成为行业的标准动作,不再靠个人硬扛

来源:大眼聊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