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6届青龙奖落幕,玄彬、孙艺珍拿了人气也拿了演技奖,台上甜,热搜炸。
玄彬拿青龙影帝,孙艺珍同场封后,夫妇双赢却把韩国网友气炸了?
评论区集体开麦:关系户、小圈子、冲话题。
这波争议到底冤不冤?
先把现场气氛拉满。
第46届青龙奖落幕,玄彬、孙艺珍拿了人气也拿了演技奖,台上甜,热搜炸。
紧接着韩媒发文“质疑这届含金量”,评论区一边倒:夫妻同拿核心奖项,说服力不够。
有人直白:为了制造讨论度,牺牲公信力。
更狠的说,韩国电影三大奖一个比一个水,青龙像金鸡2.0。
尴尬名场面也有。
台上,文素利对着同时提名影帝、男配的朴正民喊话:两个提名还当了表演嘉宾,难道一个都没有?
导演镜头这时偏偏给到了玄彬、孙艺珍,观众心里都明白。
很多人马上想到当年倪萍在金鸡上“替朋友鸣不平”的名场面——这种舞台内外的微妙,很容易让大众觉得“有剧本”。
另一条线更抓马。
李炳宪这次和玄彬竞争影帝,同时他也是孙艺珍电影《无可奈何》的男主。
片子口碑热度都不错,最佳影片、导演、音乐、技术、男配都抱走了。
结果男主本人颗粒无收,还输给了对面“妹夫”。
李炳宪最后干脆缺席典礼。
宣传期就有传两位主创不太对付:孙艺珍吐槽自己戏份少,李炳宪说她在片场不太搭理小演员。
谁对谁错我们确实无法断定,但把这几件事拼起来,冲突味儿一下就出来了。
很多人把它类比到内娱那场白百何、王传君的“尴尬提名”风波,剧情走向相似度很高。
韩网这次吐槽不只指青龙,连大钟、百想也被点名。
大钟前两年一度被曝资金吃紧、风雨飘摇,三大奖“凑不齐”的说法又被翻出来。
评论区的关键词扎心:关系户、小圈子自嗨、首次提名就封帝封后、从提名名单就开始“水”。
你看这些词,内娱读者不陌生吧?
这几年金鸡也被骂过“看热度不看演技”。
网友调侃:奖杯全球“通用套路”。
回到玄彬本人。
反对声音的核心点是“作品和表演是否撑得起影帝”。
有人觉得他是人气顶流,商业口碑强,但演技厚度和同场的李炳宪、朴正民比,未必有压倒性优势。
也有人强调:今年评委配置、评分权重我们不了解,外界只看到结果,自然会用八卦逻辑去填空。
说句公道话,我能看到的信息也有限,评审细节没有公开,外界很难给出“盖棺定论”。
但观感这件事,不服就是不服,舆论反弹也就不奇怪了。
这事为什么会被放大?有三个叠加点:
夫妻同场双封,天然容易被解读成“叙事感太强”,像在写偶像剧大团圆。
舞台上的“当众质疑”与“导播镜头语言”,给了吃瓜群众情绪燃料。
电影行业整体低迷,票房不振、资本收缩、流媒体分流,大家更希望奖项把“演技、作品”顶上去,而不是“热搜体质”接管。
还有个敏感点,韩圈这两年确实被骂“资本化太狠”。
从韩剧到韩影,欧美流媒体、海外投资方的影响越来越深,选题和风格都在“海外友好化”。
有网友担心,原本的本土优势被稀释,奖项再不稳住口碑,真会把路走窄。
这种担心,内娱观众也懂:中国市场够大,还有试错空间,但观众同样对“奖项公信力”越来越敏感。
把镜头拉回大众情绪。
为什么大家爱看颁奖礼?
不是看谁穿得美,是想看到“好作品被看见”,那一刻的真诚值得被奖杯背书。
可一旦观众感觉“规则是黑箱”“结果像剧本”,再漂亮的舞台也变得寡淡。
你说“话题度”重要吗?
重要。
但它只能是顺带的红利,不能成为评奖的逻辑。
这点,内娱外娱都一样。
也别全盘否定。
青龙的专业度历史上并不差,出过很多公认的好获奖者。
这次之所以骂声大,恰恰说明观众标准在变高,大家更较真了。
从长远看,这不一定是坏事。
行业越卷,越需要一把“公信力的尺”。
评审透明一点,反馈机制友好一点,舆论火就能降一点。
最后留三个问题,咱们评论区继续聊:
玄彬这届影帝,你服不服?如果不是他,你票投给谁?
你觉得“夫妻同封”是巧合还是设计?舞台镜头语言会影响你的判断吗?
一个奖项最重要的是作品、表演,还是能见度和话题?你会为了好作品走进影院买单吗?
不吵不散,瓜还在长。等后续更多评审信息、业内说法出来,我们再补一卷。
来源:大气海洋2zol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