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破影史票房纪录,《鬼灭之刃》赚爆了?

棒子影视 日韩动漫 2025-11-16 12:25 1

摘要:截至发稿,《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下文缩写《无限城篇》)票房突破3亿,此前以预售1.56亿的成绩刷新中国影史进口动画电影预售票房纪录。影片豆瓣评分也达到8.7分。

文|Sebastian

截至发稿,《鬼灭之刃:无限城篇》(下文缩写《无限城篇》)票房突破3亿,此前以预售1.56亿的成绩刷新中国影史进口动画电影预售票房纪录。影片豆瓣评分也达到8.7分。

这股“鬼灭”热潮并非孤例。

回顾其IP版图,2020年上映的《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在日本本土斩获了惊人的407亿日元最终票房,一举打破了《千与千寻》保持了长达18年之久的316亿日元票房纪录,登顶日本影史票房总冠军。

更令人瞩目的是,纪录的刷新并未停止。此次即将上映的《无限城篇》(特指日本已上映的《无限城篇:第一章猗窝座再来》),在日本的票房已突破330亿日元。这意味着,《鬼灭之刃》不仅夺走了日本影史的冠军宝座,更将亚军(原《千与千寻》)之位一并收入囊中,彻底改写了日本电影市场的格局。

在短短数年间,这个IP从一部在杂志上反响平平的漫画,演变为一个重塑市场规则、火爆全球的文化现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IP炼成逻辑?本文将从发展历程、内容共鸣及商业远景三个维度,深度解析《鬼灭之刃》的“封神”之路。

从“濒临腰斩”到“国民神作”

《鬼灭之刃》的IP炼成之路

任何现象级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时势”与“英雄”的结合。而《鬼灭之刃》的起点,却远谈不上“英雄”。

2016年2月15日,《鬼灭之刃》开始在日本《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其作者吾峠呼世晴(因其自画像而获昵称“鳄鱼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性漫画家。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日本大正时期,讲述了少年炭治郎为让变成鬼的妹妹变回人类,并讨伐杀害家人的恶鬼,而加入“鬼杀队”的故事。

在连载初期,这部作品的设定在“少年热血漫”中显得颇为“套路化”。其人气表现平平,一度徘徊在“被腰斩”的尴尬处境。直到2017年,其人气才开始缓慢爬升。

《鬼灭之刃》IP命运的真正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4月。由日本动画制作公司ufotable(下文统称“飞碟社”)操刀的同名电视动画开始播出。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动画化”,而是一场近乎“降维打击”的制作干预。飞碟社以其在《Fate》系列中闻名的、将电影级制作水准用于周播电视动画而著称。当这种不计成本的“制作力”被倾注到《鬼灭之刃》中,其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动画第19集“火神”中那段封神“一战”,其作画、配乐与情感爆发的完美融合,使其迅速突破了动漫圈层,在全网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飞碟社的这次“出手”,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原作美学风格的重新定义与极致放大。这场由动画点燃的“奇迹”,迅速在数据上得到了印证,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正向反馈闭环。

动画播出后,原作漫画销量开始“霸榜”。在2019年的年度漫画销量榜中,《鬼灭之刃》以超过1200万册的总销量,终结了《海贼王》此前长达10年的冠军垄断。漫画单行本(含电子版)的累计发行量,在日本史上最快突破1亿册,截至2025年7月,总发行量已高达惊人的2.2亿册。

电视动画的空前成功,为2020年的剧场版《无限列车篇》积攒了无与伦比的观众热情。该片上映10天即突破100亿日元票房,打破了《千与千寻》25天破百亿的纪录,并最终成为日本影史第一。

从“濒临腰斩”到“国民神作”,《鬼灭之刃》的逆袭之路,本质上是一场由顶级制作精准引爆优质内容核心,并被市场完美承接的IP炼金术。

精准的情感狙击

《鬼灭之刃》何以引爆全球共鸣?

如果说飞碟社的顶级制作是引爆核弹的“扳机”,那么《鬼灭之刃》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情感能量,才是这颗核弹的“核心装药”。

如前文提到的,《鬼灭之刃》的开局是“套路化”的。

家人被杀、妹妹异化、拜师学艺、加入组织、斩妖除魔——这是最经典的“少年漫”叙事框架。然而,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反英雄、道德模糊和复杂叙事的时代,这种“套路化”反而成为了一种稀缺的优势。

《鬼灭之刃》提供的是最纯粹、最普世的核心价值观:对家人的守护、对弱者的怜悯、对信念的坚持。它不去解构英雄,而是用最坚实笔触去赞美“善良”与“勇敢”。这种清晰、坚定、毫不妥协的价值取向,为处在不确定性中的现代观众,提供了一种强大而直接的情感慰藉与精神力量。

《鬼灭之刃》在王道框架下,做出了最关键的差异化——主角的“温柔”。

与许多以“变强”或“胜利”为第一驱动力的热血漫主角不同,炭治郎的战斗核心始终是“同理心”。他会为自己斩杀的恶鬼的悲惨过去而流泪,他试图“斩断悲伤的链锁”,而非仅仅是斩断敌人的头颅。

这种“万物共情”的温柔内核,是《鬼灭之刃》的“情感狙击点”。它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受众光谱。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专属于年轻男性的“热血漫”,其对“守护”和“悲悯”的深入刻画,精准地捕获了海量的女性观众与家庭观众。而这部分群体,恰恰是引爆《无限列车篇》这种“合家欢”式观影狂潮的主力军。

最后,我们必须再次回到“作画”。如果说漫画原作提供了“情感剧本”,那么飞碟社的动画制作就是“情感放大器”。

动画第19集中,炭治郎在绝境中回忆起父亲的“火之神神乐”之舞。在漫画中,这或许只是几页的闪回与爆发。但在动画中,飞碟社用长达数分钟的、融合了浮世绘美学的视觉奇观、梶浦由记的磅礴配乐、以及声优花江夏树撕心裂肺的演绎,将那份“守护”的决意与“悲伤”的力量渲染到了极致。

在《鬼灭之刃》的动画中,“作画”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它成为了内容和情感的一部分。观众并非仅仅在“看”故事,更是在“感受”故事。这种视听奇观与朴素情感的完美结合,最终构筑了无可匹敌的共鸣壁垒。

后“鬼灭”时代

IP的终局与“新王”的猜想

随着漫画于2020年5月18日正式完结,《鬼灭之刃》的IP开发也进入了“终局之战”。

此次《无限城篇》以及后续的两部剧场版,将是原作的最终决战。这是一个极其清晰的商业策略。《鬼灭之刃》的动画制作与发行业务由Aniplex主导,而Aniplex是索尼音乐娱乐(SME)的全资子公司。在索尼集团的全球IP战略中,《鬼灭之刃》被视为“核心主线”,是其对标并意图“超越迪士尼”的王牌。Aniplex也因此被视为“索尼集团的皮克斯”。

在原作已完结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这个“核心”IP的商业价值?

答案就是将最重要的“最终决战篇”进行拆分,以“三部曲”的形式,用最高规格的制作将其彻底“事件化”和“仪式化”。这不仅是日本动画的常规操作(如《EVA》),更是索尼这种全球化娱乐巨头(如《哈利·波特》)的成熟商业逻辑。即将到来的《无限城》系列,不仅是故事的终章,更是索尼这个庞大IP版图的商业收官之作。

当《鬼灭之刃》的“无限”列车驶向终点,谁将成为日本动画的“新王”?从目前的数据和趋势看,市场可能不会再有唯一的“王”,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头部”格局。

例如,《名侦探柯南》系列正展现出一种“年度机构”模式。该系列目前已上映28部剧场版,累计票房高达1347亿日元 。《柯南》并不追求《鬼灭》那样爆炸性的“峰值”,而是依靠“稳步扩大”的粉丝基础 ,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机构化的观影习惯,堪称市场的“稳定器”。

与此同时,吉卜力工作室则代表了“文化标杆”模式。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其24部作品累计票房1687亿日元 。虽然《鬼灭》在单片票房上实现了超越 ,但吉卜力作为“国民动画” 的文化地位和艺术声望,是其跨越时间周期的护城河。如果说《鬼灭》是“现象”,那么吉卜力就是“标杆”。

此外,市场上还出现了“新媒体风口”模式,以《Chiikawa》(吉伊卡哇)为代表。报告中提到其粉丝群体也在“稳步扩大” ,但这代表了完全不同的IP路径。它诞生于社交媒体,以表情包、短漫画和周边商品为载体,主打“治愈”与“陪伴”,是一种更轻盈、更贴近新一代消费习惯的IP模式。

《鬼灭之刃》的成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完美风暴”,它需要天时(动画行业的成熟)、地利(飞碟社的极致投入)与人和(原作的普世情感)。在可预见的未来,市场更有可能由上述几大模式的IP共同主导。

回顾《鬼灭之刃》的崛起,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IP的“爆款”神话,更是一场关于内容、制作与商业策略的“完美风暴”。它始于一部在传统“少年漫”框架下,因“温柔”内核而显得与众不同的作品。其最初的“濒临腰斩”,与后续的“逆天改命”,恰恰说明了优质内容在等待合适的“催化剂”。

这个催化剂,就是飞碟社以不计成本的“制作力”所点燃的视觉奇观。这场豪赌式的投入,不仅让电视动画本身成为艺术品,更撬动了惊人的杠杆效应——它反哺了漫画原作,使其终结了《海贼王》的十年霸榜,并为剧场版铺就了登顶日本影史之路。

最终,索尼集团的全球化视野与“超越迪士尼”的商业雄心,将这一日本本土现象推向了世界。因此,《鬼灭之刃》的胜利,是“普世情感”的胜利,是“极致制作力”的胜利,更是“全产业链协同”的胜利。

虽然炭治郎的故事即将落幕,但它所开创的这套IP炼金术,无疑将深刻地影响全球娱乐产业的未来格局。

/ MORE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朋友↓↓↓ ↓↓↓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