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3岁第一次拍大片,女儿韩孝周在镜头外红了眼眶,评论区里30万条留言一半在喊妈。
63岁第一次拍大片,女儿韩孝周在镜头外红了眼眶,评论区里30万条留言一半在喊妈。
这不是综艺剧本。
韩孝周把母亲卢成美的试镜片段发上网,白衬衫黑长裙,没滤镜,眼角纹路一清二楚。
视频上线四小时播放量破千万,品牌方连夜把原定20岁的主推模特换掉,直接让卢成美走下周闭场。
韩国时尚协会第二天出数据:60岁以上模特商用需求比去年翻了3.8倍,可真正签约的不过11人,缺口巨大。
很多人以为女儿砸钱给母亲圆梦。
实情相反。
韩孝周在采访里透露,母亲年轻时在地方剧团跑龙套,为了养家辞职,几十年没再登台。
女儿成名后给母亲买过包买过表,母亲转手退了,说花里胡哨。
直到去年,韩孝周收到一家护肤品牌的中年女性市场调研,问50+女性最想要什么,她顺手把问卷转给母亲,母亲填完回了一句:想再试一次镜头。
女儿这才意识到,自己给的并不是母亲要的。
试镜那天,卢成美排在第47号,前面全是20岁出头的专业模特。
她没化妆,只涂了润唇膏,工作人员以为她是经纪人,让她去旁边签字。
她淡定拿出号码牌,说我是模特。
三分钟后,她站在背景板前,镜头推到大特写,眼神没躲,嘴角没刻意上扬,却把全场看安静。
导演后来回忆,那种被岁月打磨过的平静,年轻女孩演不出来。
品牌当场签约,条件苛刻:三个月内必须保持体重浮动不超过一公斤,每天护肤打卡,社交媒体不能晒孙女。
63岁的卢成美全部答应,回家把夜宵的泡菜炒饭换成鸡胸肉,睡前做拉伸,手机相册里全是自拍对比图。
女儿半夜起床看到厨房亮灯,母亲在对着冰箱门练表情。
她问母亲累不累,母亲回:再不动,骨头就锈住了。
这句话被韩孝周发在限时动态,第二天刷爆韩网。
一个退休教师留言:我61岁,每天带两个孙子,看完视频把婴儿车推回车库,报名了社区大学摄影班,学费攒得起,时间挤得出。
底下七千人点赞。
数据显示,韩国55岁以上人群今年春季学期大学旁听生同比增加21%,其中女性占七成。
卢成美的出场像一根火柴,把中老年女性心里那堆湿柴火点着了。
有人质疑品牌炒作,拿老人当噱头。
品牌财报却显示,新系列预售首日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上涨42%,主力买家正是45到65岁女性。
她们客单价高,退货率低,社交分享率是全年龄段第一。
资本市场最现实,谁挣钱谁就是趋势。
于是,首尔时装周一下冒出五张新面孔,年龄最小58岁,最大71岁,走的不是副线,是大秀闭场。
媒体标题不再用奶奶模特,直接写高级脸新纪元。
卢成美的拍摄花絮流出,一个镜头她需要躺地上做仰视,年轻助理怕她腰疼,提议用替身。
她摆手,说痛就喊停,不试怎么知道极限。
拍完她真腰疼,回家冰敷,第二天六点继续拍。
女儿看不下去,劝她推掉后续,她回:以前为了生活低头,现在为自己低头,不一样。
韩孝周听完没再劝,把母亲这句话写进日记,也写进给品牌拍的纪录片旁白。
片子上线当天,韩国最大求职网站推出50+专版,一天收到简历四千份,岗位从超市收银到无人机操作,跨度之大让平台紧急加设筛选标签。
再看国内,情况差不多。
上海一家模特经纪公司去年签约一位62岁阿姨,拍国产羽绒服广告,上线三天天猫店中老年款售罄,后台补单到春节后。
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找素人图便宜,现在发现素人更贵,因为稀缺。
北京一位退休护士,59岁被挖去拍血压仪海报,她真人出镜比年轻演员更有说服力,产品销量翻两倍。
数据机构预测,中国50岁以上时尚消费人群2025年会到2.6亿,可支配收入占比超过年轻人,品牌再不行动就晚了。
卢成美的事之所以刷屏,不是因为她多传奇,而是她替很多人把不敢做的那一步走了。
30岁怕转行,40岁怕离婚,50岁怕体检,60岁怕出门被叫奶奶,每一步都提前给自己判死刑。
她63岁站在闪光灯下,告诉围观的人:怕什么,镜头又不会吃人。
韩孝周说,母亲出道后最大的变化不是收入,是回家时间越来越晚,以前九点就困,现在十一点还在客厅练步态,一边走一边背台词,像回到20岁。
有人担心这股风只是短暂热闹。
可资本已经算过账,中老年模特代言费只有流量明星的十分之一,转化率却高出一倍,性价比肉眼可见。
更关键的是,他们自带故事,不用编剧,站在那里就是内容。
内容时代,故事最贵。
只要品牌还想卖货,就不会轻易放掉这块肥肉。
对普通人来说,风口来了,能不能站上舞台,全看平时有没有把身体和精神维持在入场线。
卢成美每天六点起床喝水、跑步、背诗,十年如一日。
她63岁能接得住机会,不是幸运,是准备太久,终于等到需要她的时代。
看完这条新闻,刷手机的你如果刚好在焦虑35岁危机,不妨把简历翻出来,把想学的技能写上去,别写年龄。
市场不缺年轻人,缺的是能把事做成的人。
真想做,63岁都能开第一场发布会,你急什么。
来源:冥王玉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