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 80 后这代人,多少都沾过韩流的光。我闺女上初中那阵,床头贴满少女时代海报,郑秀妍扎高马尾的那张,愣是贴了三年没舍得撕。
咱 80 后这代人,多少都沾过韩流的光。我闺女上初中那阵,床头贴满少女时代海报,郑秀妍扎高马尾的那张,愣是贴了三年没舍得撕。
2015 年在青岛看韩流拼盘演唱会,她穿银色亮片裙唱《Gee》,全场粉丝尖叫掀顶。那时候觉得这姑娘又飒又有实力,谁能想到十年后,她在中国栽在了 “欠钱” 上。
前阵子刷新闻,杭州一家公司把郑秀妍告了,索要1310 万欠款。细扒才知道,1000 万是合同预付款,310 万是违约金和律师费,核心诉求就一个:钱收了,该办的事没办。
这可不是她头一回陷债务官司。查中国裁判文书网就知道,2016 年她跟新湃传媒的 1200 万违约纠纷,法院判了三次,她都没还钱,最后成了 “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 的被执行人。
更离谱的是 2022 年,她的潮牌 “小除号” 欠 600 万美元外债破产,转头就借着《浪姐 3》的热度,在上海、广州开 “贴牌” 门店。
衣服款式跟批发市场没差,价格却翻五倍,粉丝花几千块买单,没过半年门店全关,那些卫衣成了 “割韭菜” 的笑柄。
咱山东人打小就懂 “签字算数”。我济南老家有个做童装批发的王哥,2021 年布料涨价,签好的合同根本不赚钱。
有人劝他毁约,他梗着脖子说 “唾沫星子吐出去就是钉”,硬是凑二十万赔本供货,现在老客户都跟他铁得很。
反观郑秀妍,社交媒体上天天晒游艇度假、高定礼服自拍,转头法院就查出她关联公司是 “无财产可执行” 的空壳子。
这种双重标准,真让人看不懂。公众人物的商业价值,说白了是粉丝和社会给的信任,你把信任当 “违约底气”,迟早得露馅。
有些粉丝还帮着洗地,说 “姐姐只是运气不好”。运气能差到三次败诉?商业决策的坑,凭啥要粉丝的 “爱” 来填?
但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郑秀妍工作室发声明说 “恶意造谣”,网友骂她 “跨国老赖”,这俩极端都跑偏了。
杭州公司的 1310 万是 “诉讼请求”,不是法院判的债,她目前只是连带被告,案子还没到举证辩论阶段。
这就跟小区里传 “张老板欠薪跑路” 似的,没等调查清楚就骂,万一人家是被合作伙伴坑了呢?
当然,也不能因为工作室否认就当没事。她过往的违约记录是实打实的,总不能全是别人冤枉她。
网络理性,就该是 “等法院判,看证据说”,别被情绪带偏,也别让明星光环遮住真相。
郑秀妍这事儿,也是给所有跨界偶像提了醒:光环不是商业万能钥匙。
当年她从少女时代退团,要是好好搞唱歌跳舞,凭着舞台功底早成实力派了,偏要高估自己的商业天赋。
没搞懂时尚行业门道就瞎创业,潮牌设计没特色,供应链也没理顺,不破产才怪。
这就跟我以前单位的老李似的,编程牛就辞职开餐馆,没学过管理,没做过调研,菜价贵两倍,半年就赔光首付。
艺人跨界没问题,但得脚踏实地,不能觉得 “粉丝会买单” 就瞎折腾,专业的事得下专业功夫,光靠名气圈钱迟早翻车。
更该反思的是整个行业风气。这些年多少偶像借着热度搞副业,潮牌、奶茶店、美妆线一窝蜂上,真正用心做的没几个。
去年某男团成员开的奶茶店,加盟费收几百万,配方现成、物料溢价三成,最后加盟商集体维权。
这些案例都在说一个理:不管是明星还是普通人,做生意的根儿是诚信,是靠谱。
你可以试错,但不能耍滑;可以赚钱,但不能坑人。明星的流量优势,不该变成 “割韭菜” 的工具。
咱普通人都懂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明星拿着比常人多的资源,更该守规矩、讲诚信。
郑秀妍的债务争议,表面是钱的事,本质是诚信考题。法院最终怎么判,咱等着看结果。
但她要是还拎不清,继续用光环掩盖债务问题,观众和市场早晚会用脚投票。
咱山东人办事儿,既讲情理,更讲法理。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纵容没底线的人,这才是该有的理性。
明星不是 “特权阶层”,诚信面前人人平等。你怎么看郑秀妍的债务纠纷?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鲁83扯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