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看韩流,十几年前的街头巷尾都是它,疯抢专辑,狂热应援,现在呢?是冷得能结冰,还是热得让人烫手?到底是我们变了,还是韩流本身变了!
买东西,追偶像,本来是开心事,怎么突然成了资本的提款机?
舞台闪耀,灯光炸裂,底下观众却越来越麻木。
再看韩流,十几年前的街头巷尾都是它,疯抢专辑,狂热应援,现在呢?是冷得能结冰,还是热得让人烫手?到底是我们变了,还是韩流本身变了!
有人说,“韩流就是借着流行发了财,最后变成了资本的机器!”
也有人觉得,韩流本来就挺商业,没什么好说的
可最早的韩流并不是只会打广告、卖潮牌,韩国玩的是一整套产业突围,是从本土市场小、产业不够宽的限制里,硬生生靠对年轻人心理的极致洞察,搞出了全球最精密的娱乐模型!
练习生制度,从头到脚,言到话术厂牌式流水线打造,从唱跳到妆造,所有细节都在塑造一种“能在全球混”的偶像
K-pop不只是歌,一整个舞台是沉浸体验,韩剧不只谈恋爱,还敢拍反思社会现实题材
韩流的成功,靠的是把自己的风格做到头,让小国尔也能掌控青年文化话语权
韩流刚火那几年,连夜宵摊上都能点炸鸡配啤酒,这不只是吃,是生活方式的输出
再往后走,美国资本开始入场,这时候的韩流,变得更像一台造钱机器
英国、美国的大公司盯上全球粉丝市场,韩娱公司开始源源不断拿钱升级、签人、推流
雪中送炭?还是后门开起?
资金砸进去了,产品做得更精美,偶像更年轻,舞台更炫,但也开始变“中庸”
韩流变得越来越“全球化”,但同时更像“美式流行”的分号!
为啥?资本说,内容不能太本土,要“普适性”,才能卖更多——于是西方时尚、欧美审美、“国际化人设”越来越多
以前艺人可以嚼得出韩国味儿,现在连电视剧里都是美国梗、美式幽默
韩国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被一刀刀切走。“以前是用文化吸引市场,现在是为市场定制文化。”
“商业化到极致,韩流成了洗脑算法的产物!”
K-pop歌曲公式化,一段电子副歌、一段rap、一段高音桥段,每一组成员都做人设拼图
貌美的门面担当、唱功担当、rap担当、可爱担当,一切都按资本的数据点点设定
艺人要怎样在综艺里表现,话术都提前排练,确保不出错
“偶像成了消费商品,粉丝变成资本提款机”
专辑预售、投票打榜、限量周边、见面会资格抽奖,一切都围绕粉丝情感炼金
现在粉丝不是真的喜欢偶像,而是为了获得“虚假亲密感”不断花钱
三大巨头公司抢最大的蛋糕,中小公司要活只能玩更激烈模式、练习生年龄越拉越小
十几岁的孩子不是在学校,而是在公司每天十几个小时高强度练习,为一个出道机会拼到没命
压力大到爆,连带出心理问题、甚至惨剧。
资本操刀模式下,韩流的作品全变成产业链产品,大部分娱乐公司都被美资持股
决策不是按文化本身来做,是哪类剧情赚就一窝蜂跟拍,哪类不赚马上砍掉
韩国电影电视剧里,美国文化元素一锅混进来,好莱坞风格、欧美装扮,偶像像极了美国明星复制品
迪士尼直接参与投资,韩娱成了美国全球内容体系的分销渠道
产业层面,美资深度绑定,韩国娱乐产业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
精华都向资本让步,“韩流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空间”
现在的韩流是“没有根的文化”,本土特色消失,还很难真融进西方主流圈里,夹在中间怪尴尬
舞台再炫酷,是资本后台设计的流量陷阱
剧情再感人,是给市场“计算好的泪点套餐”
偶像再完美,也不过是被塑造出来的“速食商品”
你买一个韩流周边,其实是在给华尔街资本帝国添砖加瓦
有人痛骂“韩流就是资本收割法宝”,也有人说:“管他什么资本运作,内容好看就行”
你觉得,追星、跟风消费,到底是享受文化,还是被资本玩得团团转?
韩流从文化神话到资本傀儡,谁该为这场失控负责?
有些人已经彻底对韩流失望,觉得再没新意。有些人还是愿意守着偶像,买专辑打榜投票,不愿醒来
你是那个彻底死心的,还是还在等韩流能回归初心?
到底,是文化决定市场,还是市场决定文化?是坚持本土特色,还是完全靠迎合?
咱们老百姓日常生活里,谁能真正做到“艺术为本”?一边骂资本烂,一边又忍不住被消费套路吸引?
今天的韩流,是你心里的文化符号,还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指标?舞台下,谁还在为自己欢呼?
聊聊你怎么看韩流的变化,追星这事到底还能不能算青年文化?你还在为偶像买单吗?
来源:率真旭日pd2r1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