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彭博社10月27日文章,原题:K-pop里的“K”已“无声”,而这并不是坏事任何一个被孩子拉着反复观看《K-POP:猎魔女团》的家长,可能都会以为“韩流”已经“征服世界”。事实上,K-pop(韩国流行音乐)在未来10年预计接近2000亿美元规模的全球音乐市场中
彭博社10月27日文章,原题:K-pop里的“K”已“无声”,而这并不是坏事 任何一个被孩子拉着反复观看《K-POP:猎魔女团》的家长,可能都会以为“韩流”已经“征服世界”。事实上,K-pop(韩国流行音乐)在未来10年预计接近2000亿美元规模的全球音乐市场中,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持续扩张,K-pop完全不必担心会“脱离本源”。就像嘻哈音乐一样,K-pop也可以在保持核心特质的同时,走向更加包容的全球化道路。
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与韩国娱乐巨头CJ ENM本月初宣布的长期合拍韩剧计划,是韩国影视内容在国际市场上持续保持热度的又一最新例证。根据网飞数据,其超过80%的用户观看过“韩流”内容(K-content)。这股文化输出浪潮不仅涵盖影视,还包括音乐、美妆、饮食与时尚等领域,去年“韩流”总出口额超过31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汽车出口总值的一半。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韩流”的人,笔者见证了它从上世纪90年代的地方性现象,逐步成长为全球文化力量。那时韩剧主要面向本土观众,偶尔出口至日本。进入21世纪,歌手Rain与电视剧《大长今》让“韩流”在亚洲地区迅速走红。
大概10年前,“韩流”真正实现了“起飞”。其影视作品制作规模变得更大、预算更高,拍摄地也延伸到海外。韩剧收视热度甚至让粉丝出现“追剧过度”的健康问题。同一时期,偶像团体防弹少年团等出道,电影《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标志着“韩流”全球巅峰时刻的到来。
首尔艺术与唱片经纪公司DFSB Kollective总裁赵伯尼(音)表示,进入本世纪20年代后,“韩流”正式进入“超越韩国制造”的阶段。内容依然扎根韩国文化,但创作者未必是韩国籍或具有韩国血统。
由于韩国本土人口减少、市场增长有限,韩国文化产业必须面向海外拓展。许多韩国娱乐公司主动将目光投向全球80亿潜在观众,而非仅限于国内5000万人口。从音乐消费数据来看,K-pop已经走在全球化的前列。按照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粉丝数量计算,K-pop粉丝最多的来自印尼,其次是美国和菲律宾。韩国仅排在第4位,略高于泰国和巴西。
长期以来,全球只有美国、英国和瑞典三国的音乐出口持续大于进口。而根据相关分析,韩国已成为第四个实现这一格局的国家。YouTube数据显示,韩国用户关注海外歌手与外国用户关注韩国本土艺人的比例约为1∶17。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内容创作上。彭博社去年对K-pop歌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首次有近半数的K-pop歌曲采用英文歌词。HYBE公司创始人、防弹少年团的策划者方时赫多次提出,为征服海外市场,K-pop应当“去K化”。 这一观点让许多粉丝感到不安,但方时赫并不是要抹去K-pop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不是要摒弃那种以严格训练体系为基础的艺人培养模式,而是一种语调上的转变,用以强调K-pop的包容性。HYBE及其竞争对手正在向全球输出这种经过验证的“韩国式造星系统”。
当我第一次观看《K-POP:猎魔女团》时感到有些困惑:这是一部以首尔为背景、由韩国角色主演、用英语讲述、充满西方叙事风格的动画片。后来我意识到,它就像K-pop本身,是一种混合体——在北美视角下诠释,却蕴含着韩国的灵魂。正如华纳兄弟探索公司与CJ ENM的合作所意味的那样,未来的影视与音乐创作将由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参与。能够在如此多国家取得成功,这并非负担,而是一种荣耀。(作者朱丽安娜·刘,朱迪译)
来源:环球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