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了最新热播韩剧《暴君的厨师》,我差点以为回到了《权力的游戏》的世界。逻辑脱缰、剧情魔幻,最不能接受的是堂而皇之地改写历史,还是在所谓“历史剧”的外衣下。
看了最新热播韩剧《暴君的厨师》,我差点以为回到了《权力的游戏》的世界。逻辑脱缰、剧情魔幻,最不能接受的是堂而皇之地改写历史,还是在所谓“历史剧”的外衣下。
韩剧已经不仅仅是戏说了,而是一本正经地乱编。
这不是影视剧的“艺术加工”,这是典型的文化挪用与历史虚构。这一类剧集背后的操作逻辑,值得我们冷静拆解。
剧情第一幕,大明朝派出使团访问朝鲜,三位厨师随行。朝鲜的燕山君得知后竟问,难道寡人挑剔的口味已经传到大明去了。
跟着的手下回应:“也许是大明想用美食来笼络您,为了向您提出某些要求。”
这不是科幻片,而是韩国正在热播的“历史题材”大剧。所谓的大明,是我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泱泱帝国。所谓的朝鲜,只是当时朱元璋亲笔赐名的藩属政权,一直在中国文献中以“奉表朝贡”记之。
这出戏硬生生把历史中的强弱颠倒了一番。“被下令、需献贡”的一方,俨然成了被讨好、要笼络的对象。
当大明使团吃不惯朝鲜饭菜,燕山君竟下令“饿着他们”,不给饭吃。敢这么对待大明使团的,不说有没有龙头铡,起码朝鲜上下都得抖三抖。
没见李氏朝鲜哪个郡主哪个大臣,敢当面怼使节的,历史上核心的朝鲜外交路线,就是“事大交邻”,认认真真礼仪三拜九扣,怕得要命。
在这部剧里,大明成了个“需要讨好藩属国”的边角小国,厨子随行,还要点头哈腰。
这不是孤例。韩剧中的历史篡改如今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叙事链。
世界上最早的温室不是中国汉代,而是朝鲜温室。
古代十二生肖战神故事,十二生肖本是中国文化起源,硬被拍成马东锡现代奇幻剧“十二使者”。
连《东医宝鉴》都被说成是“韩医”发源,而真经却是洪震在明朝所编。
文物名将、节气文化、针灸科技……只要是中华源流的,都得被韩国编进去、化作自己名下。前有泡菜、汉服、“端午祭申遗”,后有《暴君的厨师》《十二使者》这种赤裸裸的文化洗牌。
韩国编剧不是“无知”,而是“选择性去知”。他们知道怎么做最出圈,知道怎么写最能带动所谓“民族自豪感”,他们知道受众其实不会细究历史。
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恰恰是韩国现阶段某些主流叙事体系的战略选择。
历史不重要,讲好“自认”的历史更重要。
从“泡菜是韩餐发明”到“李舜臣排名宇宙第一武将”,再到现在《暴君的厨师》里的大明“磕头外交”,韩国娱乐产业的“历史脑洞”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可控。
这些“魔改内容”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在全球范围播出,观众高达数亿+。
《暴君的厨师》是Netflix投资的项目,全球同步上线,受众不仅是韩国人,还有美国人、东南亚、中东甚至中国台湾地区的观众。
你以为国外观众会去查《明实录》?不会。
他们会在流行文化中,潜移默化地认为,大明好像真挺弱,得靠厨子沟通外交。
温室确实挺先进,韩国古人牛。
华夏文化应该是多国共有,没必要说“谁是原创”。
当中国的真实历史沉默太久,当年轻人只在剧里被“喂食”碎片化、轶事化的视觉记忆,你不去讲,别人就替你讲;你不出声,世界就听不到你。
文化挪用从来不是段子,而是软刀割人。
韩国的“乱编”之风越吹越盛,并不代表我们要对着他们喊“你篡改历史”,然后拉锯式地骂战。
真正有效的回应,不是吵,而是我们要把自己的文化故事讲好,讲出去。
让全世界都听得懂,也愿意听。
潍坊这个因为风筝和年画出圈的小城市,如今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文旅年消费拉动达4亿元,风筝订单200万以上,靠的不是大IP,不是资本造梦,而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力和产业力结合的硬实力。
杨家埠的年画、潍坊的风筝、木版、核雕、纸艺……活着的技艺、活着的传人、活着的市场。
他们不偷不抢,不申遗不吵,却在默默撬动一个又一个全球文创市场。“非遗+旅游+产业+教育”的多线联动,比百句争执更有说服力。
中国不是没好故事,而是传播还欠火候。
宋史、汉宫、中华工匠、丝路文明……随便拿出一个系列,都是能成世界IP的内容池。
这不仅仅是一场“历史观”之争,也是一场“文化传播力”的明争暗斗。
当国内观众在吐槽韩剧编剧吃书的同时,韩国已经完成了影视产品的“国际运作”。用娱乐形式,建构属于他们的“文化供应链”。
我们虽有文化自信的底气,但还缺少产业化表达的熟练度。
我们需要有真正能对标HBO、Netflix的高质量叙事团队,需要让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全球传播真正融合,而不是浅尝则止、止步于国风滤镜。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也该有底线。
中国文化的厚度,永远不输任何一个国家,但我们必须主动一点、更坚定一点、更传播一点。
别等着世界来看,而是主动走出去,让世界听见真正的中国人的故事。
来源:张晓健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