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每天在镜头后喊“卡”的人,最后连自己心里的“卡”都剪不掉?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每天在镜头后喊“卡”的人,最后连自己心里的“卡”都剪不掉?
申成勋走的那天,没人知道他昨晚是不是又一个人吃着冷掉的炸酱面,盯着电脑里没改完的剧本发呆。
尸检报告里那点抗抑郁药的痕迹,像极了他电影里那些没说出口的台词——安静,但重得压得人喘不过气。
他给身边人叫“家人”,可家里谁都没来送他最后一程。
不是没人关心,是没人知道,那个总是笑着说“明天再改”的导演,早就撑不住了。
《炸酱面,谢谢你》拿奖那年,他站在好莱坞的红毯上说:“食物能治愈胃,故事能捂热心。
”可没人问他,谁来捂热他的心?
现在那部电影要上映了,制作方说要把票房的10%捐给心理健康基金——听着挺体面,可这钱,能买回他多睡的一个晚上吗?
能还他一句“你不用硬撑”吗?
他电脑里还存着续集的草稿,标题叫《谢谢你,没放弃我》。
写的是一个被生活掏空的厨师,最后在凌晨的厨房里,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讽刺吗?
他写的是别人的故事,可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
现在韩国电影圈把五月定成心理健康月,颁了个以他命名的新人奖。
几百个导演捐钱、发声、拍照打卡,场面热闹得像一场仪式。
可你真以为,一场纪念、一笔捐款,就能让下一个申成勋,敢在片场说“我今天不想开工”?
能让他老板不甩一句“你这样怎么拍电影”?
别骗自己了,我们都在用“致敬”来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
他死前最后一句发给助理的消息是:“剧本我改了三点,你明天早饭后看。
”没问好不好,没说累不累。
这种温柔,比爆发更让人心疼。
我们总爱说“天才早逝”,可天才不是天生就该扛着整个剧组的焦虑、投资人的眼光、网友的差评,在深夜的台灯下把自己熬成灰烬。
他不是死于抑郁症,是死于这个系统:一个把创作者当作工具、把痛苦当成素材、把沉默当成专业素养的系统。
你身边有没有那个总说“我还行”的人?
他可能笑着发一条朋友圈,转身却删掉了所有通讯录的备忘录。
别等他成了新闻里的一行字,才突然醒过来——有些人不是不想活,是太久没人问过:“你最近还好吗?
”不是“工作还顺吗”,是“你,还好吗”。
别让致敬,变成遗忘的遮羞布。
来源:青春已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