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的霸榜天才,一出手又是“综艺天花板”?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10-27 00:31 1

摘要:罗英石(也译为“罗暎锡”,很多人称呼他为“罗PD”)又有高分新综艺。李光洙、金宇彬和都暻秀出演的《豆豆笑笑》(《种豆得豆2》)新近开播,高分开局。它浓缩了罗英石综艺的典型特征:“熟人局”的开拓。先是有了2023年的种植类慢综艺《种豆得豆》,它衍生了今年初的经营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罗英石(也译为“罗暎锡”,很多人称呼他为“罗PD”)又有高分新综艺。李光洙、金宇彬和都暻秀出演的《豆豆笑笑》(《种豆得豆2》)新近开播,高分开局。它浓缩了罗英石综艺的典型特征:“熟人局”的开拓。先是有了2023年的种植类慢综艺《种豆得豆》,它衍生了今年初的经营类慢综艺《豆豆饭饭》,而今又衍生出了三人组的旅行类综艺《豆豆笑笑》……

韩国综艺界,罗英石等同于“爆款保证”。2013年加入tvN(韩国影响力最大的有线电视台)以来,他的《花样》系列、《三时三餐》系列、《新西游记》系列、《尹食堂》系列、《姜食堂》系列,总共有十多部,豆瓣评分常年稳定在9分以上。更惊人的是,罗英石相当高产。2013年至今,不包括youtube频道的节目更新,他的电视综艺超过50档。仅2025年,除了《豆豆饭饭》《豆豆笑笑》以外,还有《Biong Biong地球游戏厅第三季》(豆瓣9.3)和《罗罗民宿》(豆瓣9.1)两档综艺。

高分又高产,源于罗英石对于“熟人局”的拓展,一旦一个“熟人局”综艺成功之后,它们就可以一直衍生出新的综艺节目。“熟人局”综艺效仿者众多,但像罗英石综艺那样具有“生长性”也就仅此一家。罗英石曾说,他要做“过程有趣,结果正确”的综艺,这八个字也是他“熟人局”综艺的法则。

文|曾于里

《豆豆笑笑》的最初源头,是2023年的种植类综艺《种豆得豆》。都暻秀曾提及的“当农夫”梦想,罗英石便顺势为他与金宇彬、李光洙和金基邦等好友量身打造了这档纯种地节目。金宇彬在接受刘在石采访时直言,他非常喜欢,也很依赖李光洙,俩人每周大概会通三次电话。

《种豆得豆》剧照

今年初开播的《豆豆饭饭》是《种豆得豆》的衍生。由于嘉宾行程的原因,《豆豆饭饭》就只有都暻秀和李光洙,俩人合伙成立了一家叫作KKPP的食品公司,为综艺制作公司提供食堂服务。签订的合约里还包含特定条件,比如3天时间至少要售出200份餐食,并且要用掉140公斤土豆。这土豆来自2024年播出的《三时三餐 Light篇》里丰收的土豆,两档节目产生奇妙的联动。

李光洙和都暻秀圆满完成了“合约”,罗英石也答应了一些条件,比如做一档“制作经费在燃烧”的旅游类综艺。于是就有了KKPP管理层——代表李光洙、监事金宇彬、本部长都暻秀的“出国考察节目”《豆豆笑笑》……

从《种豆得豆》到《豆豆饭饭》再到《豆豆笑笑》,简直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它典型体现了罗英石综艺高产的原因——他不依赖于一次性、消耗性的综艺节目,而是通过精心培育一个以“熟人局”为核心不断演进的“综艺宇宙”。“熟人局”既有的友情和默契,极大地提升了叙事效率,节目无需从零开始构建人物关系,镜头一开,便是鲜活、自然且充满细节的日常互动。更关键的是,“熟人局”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故事母体,一个节目并非终点,而是下一个节目的起点,展现出一种高度自觉且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延展性。

罗英石据此打造了一个“熟人局”的综艺宇宙。比如李瑞镇+尹汝贞,合作了《尹食堂》,又合作了《意外的旅程》;李瑞镇+郑有美,合作了《尹食堂》系列,又合作了《瑞镇食堂》系列;崔宇植+郑有美,合作了《暑假》,又一起合作了《瑞镇食堂》;车胜元+柳海真,合作《三时三餐》系列,又合作了《西班牙寄宿》;《新西游记》系列的嘉宾们,又一起合作了《姜食堂》系列……

而《豆豆笑笑》大概率不会是三人组的最后一档罗英石综艺。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源源不断延展出新的故事情境,演变为新的综艺节目。

“熟人局”综艺的好处,综艺制作人都知道。关键是,为什么就罗英石做得起来?要知道,出演罗英石综艺的不乏大明星和爱豆,他们的行程常常都有冲突,而一些综艺节目的录制周期又很长,一而再组到“熟人局”的难度可想而知。

罗英石曾在《反正竞赛还很长》这本冰岛游记里,夹叙夹议记载了他系统性的综艺制作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过程有趣,结果正确”。“过程有趣”,也是罗英石能够组起各种“熟人局”的根本原因,它说的是一个大道至简的方法:让参与其中的嘉宾是开心的,让录制综艺的这种任务感无限减轻。

罗英石观察到:“通常在录影时,现场会弥漫着一股‘这里应该要笑’‘这时候差不多该讲点话了’之类看不见的紧张感。大家都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刻意做出表情、夸饰,或是提高自己的声调。”在绝大多数综艺节目里,镜头亮起的那一刻,便是一个无声的“action”指令,宣告工作状态的开始。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综艺咖们已经形成工作自觉,他们遵循既定的综艺规则,在合适的时间做出“综艺效果”,但无论现场的即兴发挥多么精彩,其根基都建立在对任务的认知之上,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表演,是职业素养的体现,与随心所欲的私人状态截然不同。

但罗英石发现,嘉宾们最开心的时候,反而是他们没有录制任务时的状态,“当制作团队正忙着录影准备时,艺人们自己聚在一起不断开着玩笑,他们问候对方上个星期过得好不好。虽然没什么有趣的内容,但笑声不绝于耳。然后在移动的车里,他们就像是要去校外游学的学生一样,一直在聊天。脸上的表情,不是第一次录影的压力,取而代之的是兴奋。他们就像小孩子一样打开窗户、大声唱歌,然后又提起制作人的‘秘辛’(他们甚至忘了当时正在录影)……”这给了罗英石很大的启发,要让“镜头前后的分界逐渐消失”。

所以,罗英石的那些“熟人局”综艺,都是直接从所谓的“花絮”切入——镜头从跟拍艺人乘车、闲聊,或者是一起讨论节目创意的片段开始,完全模糊了节目正式录制与艺人日常状态的界限。就比如《种豆得豆》一开篇,就是大家一起开会讨论节目,扯闲篇,节目正式录制当天,就从他们集合开始记录,车上又是一路热聊,到达种植基地后又是各种闲聊。一个半小时节目,闲聊占据一个小时。

这种创作的逻辑是,没有所谓的“正片”,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优先保障嘉宾们体验的真实与放松。至于节目组如何将这些海量的、看似琐碎的日常对话与互动,剪辑成有主题、有节奏的节目叙事,那就是制作团队后期需要完成的工作,而不是嘉宾们为了综艺效果去努力的事。

要让嘉宾们感到自在,还得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多数内娱综艺,嘉宾只是节目模式的执行者,比如一个旅行节目去哪里玩,节目中都已经策划好了,嘉宾们来完成这一趟旅行就可以了。罗英石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秉持“50%策划+50%运气”的制作原则。

《豆豆笑笑》是墨西哥旅行综艺,为何是去墨西哥呢?一个半月前,节目组让李光洙、金宇彬和都暻秀三人在预算内自己决定的。三人组首先排除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去过很多次;欧美发达国家排除,因为物价太贵了,他们这个“食品公司”的“出差经费”有限;最终他们综合预算和喜好,选定了墨西哥,然后当下订了机票。

中间那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是节目组那“50%策划”的地方,他们要实地到墨西哥做大量对接工作,实地调查,要确认安保,等等。这些巨细靡遗的工作都是观众看不见的,它们不会干预嘉宾的选择,只是让嘉宾的旅行更快乐更安全地进行。而“50%运气”,就是三个嘉宾完全主导旅行,自行决定去哪、住哪、吃什么,制作组仅负责记录,无论何种状态,都不干预旅行。

这样一来,三两好友来录制罗英石的“熟人局”节目,就像是一次从日常繁忙行程中抽离出来的、与信赖的伙伴共度的“公费”旅程。虽然全程有镜头,但异国他乡,全程有这么多人陪伴,安全感也很足。不知不觉间,也就达到了罗英石“过程有趣”的目的:“究竟哪些是工作、哪些是玩乐,已经无法区分了。他们像高中同学一样一起去旅行,暂时放下自己艺人的身份。”

“结果正确”

“熟人局”综艺可能面临的一大担忧是,会不会让人审美疲劳吗?

不同综艺类型本身就是差异化。比如《种豆得豆》是种植类综艺,魅力在于展现一种近乎原始的、与自然对话的治愈力;《豆豆饭饭》是经营类综艺,“熟人局”的默契在这里必须经受商业逻辑的考验,在效率、失误与团队协作中呈现出全新的张力;《豆豆笑笑》是旅行类综艺,“熟人局”在广阔的世界中不断被新环境、新文化所激发,从而持续产生新的涟漪。

但罗英石的“熟人局”综艺,常常是一个综艺做很多季,比如《新西游记》几乎是同一个班底做了8季,车胜元和柳海真也合作了好几季《三时三餐》……罗英石是如何确保“综N代”始终拥有高度新鲜感的?

这就不得不说到罗英石的“结果正确”了。

首先必须做一个区分,这里的“正确”,不是内娱常见的价值观“拔高”后的“正确”。

在内娱,不要说“综N代”了,就连很多新节目,观众看个开头基本就知道它要拍什么。这很鲜明体现在内娱综艺里独有的一个概念,叫“百万文案”。它们出现节目开篇的部分,伴随着深沉有力的画外音,那些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开始叩击心灵,也就是“上价值”。例如,在种植类节目中,开篇文案升华至“时间与生命的哲学”“与土地的对话”;经营类综艺则倾向于提炼出“人间烟火的治愈”“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旅行类综艺则惯于落脚于“寻找自我”“诗与远方”……随便打开一部内娱慢综艺,十有八九开篇就是一段深刻的抒情文案,“百万文案”几乎成为内娱综艺创作中不言自明的法则。

但“百万文案”有一个严重弊端,它从一开始就将节目固化为一种“命题作文”式的表达。前期策划时,内容便被规划为文案的注脚;现场拍摄中,镜头刻意捕捉那些易于被文案诠释的画面;后期剪辑阶段,那些无法被既定主题收纳的旁逸斜出——即兴的灵光、模棱两可的情绪、未有定论的交锋,会被剪掉。开头“正确”,过程“正确”,结尾也“正确”,谈何新鲜感?

《两天一夜》剧照

罗英石也在这种拔高的正确中摔过跟头。此前《两天一夜》的“长白山特辑”中,他想出了“将韩国各地的水都倒入天池吧”的想法,拔高为“祈求民族团结”,拍得特别煽情。结果播出后争论不少,观众诟病“太肉麻”。罗英石反思:“因为太贪心,所以我们在好食材里加了太多酱料,导致食材本身的美味尽失……我们想达到‘结果正确’这个目标,却添油加醋意图引导观众,我们就像总是边洒酱料边跟观众搭话的厨师,‘如何啊?这样是不是很感动?’”

2013年以后,罗英石也有极个别综艺收视率扑街,比如苏志燮、朴信惠录制的慢综艺《林中小屋》。这档综艺也是罗英石少有以“百万文案”开头的综艺,“正确”地从开头重复到结尾,收视率从开播时4.7%掉到最后只剩下1%。

《林中小屋》剧照

所以,罗英石追求的“结果正确”,不是价值观的“拔高”的正确,恰恰相反,“制作团队绝对不要先预测结果,更不能想操纵结果、硬套一个故事上去。”“只要我们掌握到事情的核心,对着这个核心概念投出一颗直球,剩下的只需要等待就好。”

罗英石的“熟人局”综艺,就只是让嘉宾们在节目的大主题下,自由去发挥,他们做事、交际、互动,甚至冲突,就是构成了节目的内容,也自然而然导向一个“结果”。就像河流虽然需要两岸才能形成其奔流的形态,但河水本身的涌动、回旋、深浅急缓,却是由其内在的动力学所决定,“熟人局”自有其流淌的方向与节奏。

也即,“熟人局”本身就是看点。当一群彼此熟悉、关系融洽的人聚集在一起,眼神的交汇、玩笑的抛出、心照不宣的沉默,都是长期关系中形成的默契,我们很自然就会被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未加修饰的连接状态所吸引,从中获得某种替代性的温暖与归属感。这种心理需求远比追求刺激和冲突更为根本,也更为持久。

比如《豆豆笑笑》三人组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李光洙看到俩人选的地方都是天气比较热的地方,他问“不想去冷的地方吗”,金宇彬说,“对”,然后坐着的他仰头认真而温柔对着李光洙说,“哥不是讨厌冷的地方吗?”确定要去墨西哥后,节目组就独采了每个人的准备,金宇彬说,他平时旅行都没有规划,只规划好吃的东西而已,“但这次光洙哥说想看看大自然,所以我打算找一下这方面的数据”……节目没有用任何花字或拔高来体现友情,但“趣味和感动自然会从中流泄出来”。好朋友的“好”就藏在这些未经设计的、下意识的言语和细节里——记得彼此的喜好,尊重彼此的习惯,并无形中为对方调整自己的步伐。

这种美好本身,就是活人感和新鲜感,就是“结果正确”。所以,我会好奇三人组这一趟墨西哥之旅会发生一些什么,吃到了什么,是否会有什么“意外”,意见不同时又是怎么处理的?比如他们刚落地墨西哥时吃的第一餐,到一间塔可饼店,从喝饮料到吃东西,每个人的表情都太“意味深长”了——那种面对传说级美食却口味不合的尴尬,不必强装喜欢,也不必解释,朋友间一个“偷瞄”就心领神会。如果有跟亲密好友一起出去旅行,应该都能理解这种感受,很细微又很美好。当然了,喝到了好喝的啤酒、吃到好吃的食物,大家轮流品尝、真心夸赞,屏幕外的我们也受到感染。我们目睹了平凡关系的诗意,欣赏到一种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缓慢展开的人际美学。

虽然内娱综艺对罗英石的很多档综艺多有借鉴,但往往只得其形、未得其魂。罗英石的成功,源于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创作哲学与实践体系——“过程有趣,结果正确”。这套体系是对内容本质、人际关系与创作规律深刻理解的产物,它理解人,理解嘉宾与节目的关系,尊重真实发生的过程,并拥有等待水到渠成的耐心与智慧。如果没有自己的理念、体系与创新,只是一味跟在罗英石背后复制,再精致的模仿也不过是塑料花,学着罗英石在综艺里露脸,也只是“东施效颦”。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