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到这条,脑子里立刻冒出去年飞洛杉矶那次,隔壁大叔把红酒当矿泉水灌,空乘只笑着递水,一句重话没有。
“飞机还没起飞,她先被‘起飞’了。
”
昨天刷到这条,脑子里立刻冒出去年飞洛杉矶那次,隔壁大叔把红酒当矿泉水灌,空乘只笑着递水,一句重话没有。
差别待遇谁不懂,可主角换成韩流女星,剧情秒变悬疑片。
先说最扎心的:达美航空的回应像挤牙膏。48小时后发声明,核心一句“韩裔空乘不在现场”,翻译成人话——“别扯种族歧视,锅我们不背”。
可乘客拍到的录音里,空乘用英语连问三遍“Need medical assistance?
”声音冷静得像 Siri,听着比骂人还瘆得慌。
更尴尬的是,昭宥这边也改口。
经纪公司先喊“冤枉”,隔一天补声明:吃了助眠药,没醉。
药+酒=多嗨,混过长途红眼的人都懂,那点剂量够不够上头,只有她自己知道。
同排商务舱的韩国乘客金某出来补刀:亲眼见她拎着自己的小酒瓶登机。
画面感太强——墨镜、口罩、迷你威士忌,像拍 MV。
问题是,自带酒在欧美航司不算犯规,只要不开瓶,空乘也懒得管。
可一旦你眼神飘了,他们立刻切换成 FAA 模式的机器人。
最惨的是文化差。
韩娱圈把“喝一点助眠”当养生,太平洋对岸直接归类为“潜在扰乱”。
数据摆这儿:国际空乘协会统计,跨太平洋航线“文化差异”投诉年均涨 17%,简单说,每年都有一百多个“我以为 VS 他以为”的翻车现场。
现在 12 万韩国网友联署要公开监控,可美国法规写得明明白白——舱内录像归 FAA,调片得走司法流程,没几个月搞不定。
等监控出来,热搜早凉透了。
整件事像极了一场高空剧本杀:
乘客眼里,是女明星醉醺醺;
空乘眼里,是潜在安全隐患;
昭宥眼里,大概只是“我吃了药想睡个觉,怎么就被钉在耻辱柱?
”
谁都没撒谎,谁也没全说真话。
下次长途机,记得把药和酒分开放,最好再带张医生证明——别等飞机落地,才发现自己成了下一集的主角。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