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亿拍卖“完美孩子”,不满意可退货,韩国人疯了吗?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10-20 17:48 2

摘要:韩剧向来敢拍,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前阵子看了一部叫做《退货儿童》的剧,这个题材还是给米粒妈吓到了。

韩剧向来敢拍,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是前阵子看了一部叫做《退货儿童》的剧,这个题材还是给米粒妈吓到了。

剧情的设定本身,让人不寒而栗。

在剧中,上流社会可以像购物一样购买“完美儿童”。这些孩子的基因供体都来自名校毕业的各界精英,比如“斯坦福的精子+首尔大学的卵子”这样的组合。

经过精心培育,从婴儿时期就已然具备了极其顶尖的智力和基因,成为富人权贵的“定制产品”。

其中越是基因优越的孩子,起拍价就越高。

在这些上流社会的“养父母”眼里,孩子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商品,是他们身份象征的最佳代表。

更可怕的是,机构会向这些领养家庭承诺,如果不满意,认为孩子是“瑕疵品”,则可以随时申请“退货”。

不听话退货,考试差退货,不懂人情世故退货……

剧中的男孩时宇,乖巧聪明,却只因为一次成绩下滑,表现出了一点贪玩的念头,就被养母认定为是“瑕疵品”,立刻申请了“退货”。

他被带到游乐场,养母借机溜走,随后执行人员出现,将他带走准备“处理”。

怎么处理?很简单,就像处理废弃物一样,杀掉,丢进桶里,再灌满水泥封死,比小猫小狗还不如。

而他们的消失,对于养父母而言,最多只是破财而已,因为拍卖会上永远会有更加符合他们完美期待的孩子再次出现,等待着他们的挑选。

这剧情看起来荒谬吧,可是却折射出现实中许多家长的心态——孩子是我的附属品,必须按照我的期望成长,成为一个“完美的作品”。

现实中,虽然没有如此极端的“退货”行为,但心理上的“退货”却无处不在:

当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一些家长便全盘否定他们的价值;当孩子的兴趣与家长期望不符,便被强行扭转;当孩子未能实现父母未尽的梦想,便被斥责为“不孝”。

这一切,都与“退货”思维如出一辙。

如果一味追求那些名义上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是否是一种舍本逐末?

我们爱孩子,培养孩子,到底是为了让他们活得更快乐、更自由,还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培养出了一个优秀人才”的虚荣心?

一位考上北大的男孩割腕,留下遗书给父母,他说:

“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的遗体送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男孩口中的“那个地方”,是家。

还记得张一得吗?

他阳光帅气,妥妥的学霸一枚,考上了美国常春藤名校——被称为“南方哈佛”的埃默里大学,可是却在留学的第二年就自杀了。

张一得的爸爸是一个单身父亲,在一得出生不久后便辞去高管职务,卖掉广州房产,带儿子回番禺老家,要亲自陪伴儿子成长。

他种田捡破烂一心带娃,每天变着花样为儿子做菜,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一切以儿子为中心。

他给孩子拍过20多万张照片,拍坏了五部相机,他还建“成长博物馆”,摆满张一得的物品,承载珍贵回忆。这些照片和故事经网络传播,张岳成小有名气的“育儿博主”,张一得被视为“别人家的孩子”,张岳也被看作成功父亲。

张一得12岁的时候,曾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希望爸爸能够有时对自己说“不”。

但是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我永远会对我的儿子说yes。

乍一听,多么感天动地的父爱啊,但事实上,他只是想说yes而已。

他根本就没有深入张一得的内心,也不愿意去听张一得的心声,他只是深深沉醉在自我感动的父爱里。

没错,他为了孩子付出了巨大的经历、时间、金钱和爱,但他给儿子的生活,是他自认为对儿子最好的。

在他的视角下,他给了儿子百分百的爱,一定能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孩子。可殊不知,这份“爱”对张一得来说,却是沉重的枷锁。

就拿拍照拍视频这件事来说,张一得不止一次表示:“能不能给我点隐私,不要对着我的脸”,但父亲还是坚持拍完视频并上传了。

张一得说:“我作为一个小男孩讨厌这种生活方式。

有一次,我在卧室里赤脚踩到一只臭虫,在换衣服时,不得不把它从水泥地板上刮下来。那些虫子,还经常在挂在荔枝树下晾着的衣服里产卵。

因为我们的屋顶是金属的,雷雨也让我感到可怕,那些时刻尤其可怕……”

张一得爸爸费尽心思培养一得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抗挫力。是的,孩子确实如他所愿,变得更加懂事、细心、周到。

可一得也失去了欢笑,孩子其实非常排斥这种刻意的艰苦生活,但沉浸在教育成功喜悦中的父亲忽视了这些。

他用自认为对孩子好的爱,编织了一个囚笼,把自己和孩子锁在里边,自己负责“无私奉献”,孩子负责“优秀到底”。

可事实上,张一得从来没有真正地被尊重,他与橱窗里被精心包装示人的商品,并没有任何区别。

在《退货儿童》里,有一个细节让米粒妈很是心疼:时宇被退货后,迟迟无法接受真相。

他不相信“妈妈”是那样的人,还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听话的缘故。

孩子总是习惯于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即使是被父母伤害,也常常先反思自己。

懂事得让人心疼。

米粒妈想起几年前,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在留下了一封信和所有的压岁钱之后,毅然决然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然考虑的是“我不会赖在家里把房子变成凶宅的,放心。”

还叮嘱父母“榻榻米用鞋踩过,记得擦干净。”

仔细看过她的遗书我们才发现,这个14岁的小女孩已经承受了那么多。

她说“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纪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严格教育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巴掌打在脸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

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

足足写了三页稿纸的遗书,句句泣血,女孩自杀的原因,昭然若揭。

原来,从上学开始她就被逼着学习,只有拿到班级前十才能得到父母的笑脸。

在她眼中,父母爱的只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而自己也无法坚持不下去,于是用这种方式结束了一切。

不知道父母看到遗书会有多后悔、多心痛,但这个想要为父母呈现完美人生的女孩却再也回不来了。

女孩离开了,她说“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内心长期极度压抑的孩子,最终迸发出两种极端的选择,不是伤害至亲,便是毁了自我……

父母与子女,本应是最亲密无间的关系,但强加在孩子身上自我感动式的爱,还算是爱吗?

直到今天,依然有无数家长,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叠加在孩子的身上。

从小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又要比拼工作。甚至在某些家长眼中,哪怕孩子在外有多高的成就、赚多少钱,没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就等同于“没工作”。

再然后结婚、生子……

就像窦文涛所说的那样:“很多父母其实就像制造机器人的造物者,他们希望孩子这个产品能如他们所愿,按照他们设定的最佳程序完成最终的目标,这样他们的人生就圆满了。”

可我们有没有时时停一停漫无目的的脚步,听听孩子的心声呢?

米粒妈有时觉得,我们对待孩子其实和医生的信条非常相像:常常陪伴,总是安慰,偶尔治愈。

他们不是我们人生的延伸、翻版,更不是任凭父母捏造的毫无灵魂的黏土,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与思想,他们是独立的人。

有缺点,不完美,有自己的性格和情绪,才是个活生生的孩子,否则,只是精心包装之下的商品。

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而不是强迫一朵花长成一棵树,更不是按照所谓“完美”的标准,打磨掉他们身上所有的枝枝叉叉。

能被修剪成千篇一律的,是绿化带。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