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红茶成韩国明星标配,国内曾是 “工地饮料”,换个场景竟逆袭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30 11:14 1

摘要:老实讲,这一幕让我有点意外,在国内,冰红茶以前常被当成“工地饮料”,主打一个便宜大碗,怎么到了韩国就成了明星都爱带的潮流单品?

前阵子刷到韩国综艺,看到IU手里拿着一瓶中国冰红茶,镜头扫过的时候,弹幕里全是韩国观众在问哪里能买。

老实讲,这一幕让我有点意外,在国内,冰红茶以前常被当成“工地饮料”,主打一个便宜大碗,怎么到了韩国就成了明星都爱带的潮流单品?

后来查了下才知道,不只是冰红茶,不少在国内被贴上“土味”标签的零食,在海外都成了香饽饽。

就说卫龙辣条吧,本来想把它当成个例,结果发现5包65克的辣条在美国能卖到16.99美元,算下来每包要20多块人民币,比国内贵了快十倍。

更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不光愿意花钱买,还琢磨出各种吃法,韩国人甚至把辣条加到了本地菜里,做成了辣条炒饭,皮蛋的经历更戏剧性。

2011年的时候,CNN还把它评为“全球最难吃食品”,说它是“魔鬼蛋”。

可现在呢?皮蛋入驻美国Costco后,3天就卖空了3个月的库存,补货后价格涨了快4美元,还是有人抢着买。

搞不清的是,明明是同一种食物,怎么在国内外的评价差这么多?这些零食在海外能走红,不是光靠运气,背后其实有一套很实在的方法。

最开始让我注意到的,是它们借网红造势的思路。

意大利有个博主拍了条和妈妈拆卫龙辣条的视频,播放量破了百万,评论区里全是外国人求链接。

本来想只当是单个网红的偶然推荐,结果发现皮蛋出圈也是靠网红,有个专门拍Costco亚洲食品的博主测评了皮蛋,三天内相关讨论热度涨了不少,后面还跟着一堆博主跟风测评。

这种方式比硬打广告省事多了,还能直接摸到外国人的兴趣点,除了借网红的力,它们还很会找新场景。

在国内,冰红茶就是解渴的饮料,可到了韩国,它变成了“酒搭子”,韩国人爱喝各种酒,冰红茶不管兑威士忌还是烧酒都合适,慢慢就成了酒桌上的标配。

我还看到过韩国爱豆拍的日常视频,手里拿着冰红茶,旁边就放着一瓶烧酒,这种场景一多,年轻人自然就跟着学了。

说实话,这种换个场景卖产品的思路,比单纯喊口号有效多了,更重要的是,它们没硬把国内的口味搬到海外,而是做了本土化调整。

劲仔在东南亚推出了糖醋味的小肉干,旺旺在日本做了四川麻辣味的仙贝,就连皮蛋到了美国,都加了茶叶蛋的腌制工艺,腌够120天来减轻氨味。

毫无疑问,这种调整让零食更对外国人的胃口,要是还按国内的口味硬卖,怕是很难火起来,光有营销和口味还不够,能在海外站稳脚跟,靠的还是实打实的供应链能力。

以前总觉得中国零食出海就是靠华人超市卖卖,直到知道洽洽、盐津铺子这些品牌在越南、泰国建了工厂,才明白现在已经不是“背货出海”的阶段了。

建本地工厂不光能降低成本,还能更快响应当地需求,比如盐津铺子在柬埔寨的工厂,就雇了不少本地员工,还培训他们做现代化管理,这让我想起以前外国零食进中国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来的时候,就是靠建本地工厂和铺渠道,很快就压缩了国产汽水的市场。

现在中国零食走出去,其实也是学了这个思路,不光建工厂,还会选渠道,有的进高端超市立“贵族人设”,有的沉到社区小店抢下沉市场。

比如元气森林进了美国的Costco,艾雪冰淇淋避开和路雪,把店开到了东南亚的社区里,这种精准的渠道选择,帮它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以前外国零食占中国市场,到现在中国“土味零食”征服海外,这种变化挺让人感慨的。

这些零食以前在国内不受待见,觉得它们没高科技、不洋气,可到了海外,却靠接地气的策略和扎实的供应链,成了顶流。

如此看来,中国品牌出海不一定非要靠高大上的产品,把普通零食做好,找准外国人的需求,同样能闯出一片天。

未来要是这些品牌能继续优化口味和渠道,说不定会有更多“土味零食”变成海外的热门货,让更多外国人爱上中国味道。

来源:史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