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智贤,一个被称为“韩流门面”的大女主,最近在中国内地市场翻了个大跟头。
一条瓜扔进水面能溅起几朵浪花?
全智贤这波,直接把娱乐圈的脸面撕成了两半。
你还记得去年郑秀晶“内娱说再见”的那场骂战吗?
还没过去多久,韩娱新一轮“顶流不服管教”又来了。
全智贤,一个被称为“韩流门面”的大女主,最近在中国内地市场翻了个大跟头。
你说巧不巧,偏偏就在她新剧上线后,舆论风暴席卷而来,和那些年吴亦凡塌房、郑爽自爆、Lisa疯马秀一样,直接把粉丝、品牌、资本、媒体全拉进了修罗场。
先聊个热门细节:全智贤这次真冷静得离谱。
微博、ins全程没正面回应,哪怕热搜骂到天上,粉丝刨坟扒皮,团队愣是龟缩。
明面上她损失了据说2亿的国内代言,但别以为人家要哭鼻子。
你别看广告下架得飞快,榜单掉粉如雪崩,实际大牌们操作得像极了“影帝本帝”——表面顺水推舟,背地里合同可一点没撕,业务“冷处理”走流程,等瓜圈风头过去再说。
这不,路易威登、迪奥、香奈儿,这些顶奢的国内物料消失得比谁都快,但人家国际官网照样全智贤高挂。
品牌公关教科书级别的“太极”,真不是盖的。
说到媒体助攻,简直让人“梦回”肖战227事件。
那场粉圈大战后,中国市场的舆论主场话语权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现在倒好,韩国主流媒体直接组团开麦,23家一夜之间洗版,全是“你们中国人太敏感了”、“全智贤也是受害者”那一套,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你说背后没人操盘?
我看是想多了。
这种大规模同天控评,没点资本推手谁信?
反正,无论走到哪,媒体、团队、资本这三驾马车早就不是各顾各的了,眼下的剧本就是“团结一心保顶流”。
全智贤自己为啥能硬刚不低头?
说是性格刚烈不如说是大环境逼的。
自从韩娱进入后防线模式,民族主义情绪一波接一波,娱乐圈更是最懂“市场换人设”的行家。
你们看看去年NewJeans的国际合作、BTS走红联合国演讲,每一场都夹杂着国家利益和话语权较量。
全智贤当然清楚,如果现在公关跟中国道歉,别说国内媒体反水,光是韩网的舆论就能把她骂成“叛国者”,团队还不跟着全员背锅?
比起失去中国市场的那点票房,掉了韩国本土的人设才是真的“game over”。
而品牌的算盘更是精明。
你别以为上热搜就真能让国际大牌跪地求饶。
毕竟买奢侈品的群体和发弹幕骂人的两拨人,有时八竿子打不着。
像今年年初Prada那波肖战“内娱脸面”的风波,高管私底下就讲了:“中国市场很重要,但流量热度和底层购买力才是硬通货。”于是,品牌们一边装样子下架,一边悄咪咪等风头过去,内娱热搜一换新瓜,合同自动续杯。
这瓜最魔幻的地方,其实是集体情绪转场。
以往吃瓜群众动一动手指,代言能没、剧能塌、艺人能彻底凉。
现在顶流团队、国际资本、境外媒体全都扛着“流量免疫盾”,你闹你的、我做我的,谁也不想做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网友在评论区直接问灵魂拷问:“我们到底还能影响谁?”有人自嘲“成天拉黑,品牌就没真慌过”,也有人梗王附体,“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都该拉清单”,一时间各种自制黑名单刷屏,比谁操作得快准狠。
别说,娱乐圈的现实比剧本还狠。
一个全智贤事件,等于把影视、商业、媒体、消费者四方利益连根拔起,从台前到幕后都演了出“无间道”。
你以为只是一场艺人塌房?
其实是每次内娱自省的窗口。
有人说“别把自己当大盘”,也有人提醒“市场话语权要靠长期行动”,可真到拉黑、抵制、数据清零的时候,多数人又选择了“默默观望”。
资本看穿了舆论的“七天热度”,明星团队学会了“沉默是金”,只有吃瓜群众还在评论区写“史诗级血书”,希望下一个瓜更大更猛。
也许,这注定不是一场谁赢谁输的对决,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彼此的底线、算盘和无奈。
全智贤会不会道歉?
品牌会不会扛不住?
也许你我都心里有数。
下一场风暴,会不会换个主角、重演一遍?
江湖水深,娱乐圈的瓜从来没断过。
就像那句老话:“吃瓜群众不怕事大,只怕没下文。”
来源:在海边踏浪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