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重新看《灌篮高手》时,我发现自己对某些角色的情绪比对比赛还激烈。很多人喜欢热血少年、喜欢讲义气的反派,这类角色有血有肉,能让人笑着原谅他们的莽撞。但有两种人却不一样,他们不是“热血过头”,而是把规则和底线踩在脚下。阿龙和鬼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种让人
《灌篮高手》里真正让人反胃的,不是混不良,而是这两种人:阿龙和鬼头
说实话,重新看《灌篮高手》时,我发现自己对某些角色的情绪比对比赛还激烈。很多人喜欢热血少年、喜欢讲义气的反派,这类角色有血有肉,能让人笑着原谅他们的莽撞。但有两种人却不一样,他们不是“热血过头”,而是把规则和底线踩在脚下。阿龙和鬼头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种让人本能排斥的“犯罪人格”:背叛、恶意、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弥补意愿。朋友小李看到阿龙反水那场就直说:“这不是坏脾气,这是没有良心。”
很多网友会把三井、铁男那样的角色和阿龙放在一起讨论,但两者本质不同。三井曾经混过不良,但你能看到他的义气、他的悔改和为队友挨打的那种承担;铁男的莽撞背后还有一种可被理解的年轻冲动。而阿龙、鬼头的行为更像是有意图的伤害,不是成长里的迷失,而是对规则和人性的践踏。所以我们愿意原谅热血,却难以原谅那种故意的卑劣。
再说动画中从五十集开始那段被很多人吐槽的剧情,很多观众感觉像被故意“恶心”了一把。动画为了填补播放时间和制造戏剧性,加入了不少非原作的情节,这些狗血桥段的存在感反而把角色的复杂度打扁了,叫人怀疑这是为了冲突而冲突,而不是为人物成长服务。我不是在指责谁,毕竟改编里要考虑商业和节奏,但看着熟悉的人设被拉去做不合逻辑的事,确实让人出戏。
岸本、板仓和南烈这些对手角色,最让我不舒服的是他们在场上的一些明目张胆的小动作和垃圾话。即便后来剧情试图回马枪,刻意做“反转”让他们显得有人性,但那种先造成伤害再求得善意的做法,往往更让观众记住的是伤害本身。记得我隔壁老王第一次看完那段就说:“要是我队里有人像他们这么做,我可能打不过人,但也不会原谅。”
阿牧是另一个让我复杂的角色。场上有时候脏招连连,甚至对樱木、赤木的下流动作让人气愤;但场下他又能展现出可爱的一面,像一个好的前辈。说白了,这种角色让我既讨厌又同情。我同事张姐就特别喜欢阿牧的场外一面,她觉得那才是他的“真性情”。这说明什么呢?人设的冲突并非单向,它能制造强烈情感,但也容易被放大成人格判定——我们往往只记住最刺眼的一幕。
流川枫的存在则是另一种有趣的分裂点。很多人爱他那种冷淡的帅气,很多人讨厌他给人感觉的高冷和不可接近。其实不喜欢流川的人,很多时候是在镜像樱木的不安:当一个人太不靠近,你会把自己的被忽视感投射到他身上。说实话,我也能理解两边的情绪,这就是作品魅力所在:同一个角色能激发截然相反的情感反应。
如果你想再看这个作品而不被那些让人不适的片段影响心情,首先可以回去读原作漫画,那里很多人物的动机和成长更干净、逻辑更连贯。其次,看人物时把注意力放在选择与后果上:是情急之下的莽撞,还是有目的的伤害,分清这一点能帮你理清喜恶。最后,和朋友讨论时尽量分享具体场景和感受,而不是简单贴标签——人物复杂比你想象的更多。
我觉得好的改编不该以制造厌恶为目的,更多应该是用细节去解释那些让人不舒服的行为。未来如果有新的版本,我预测编剧会更倾向于用心理描写去弱化“无意义的恶意”,而不是硬生生地用戏剧效果去刺激观众的感官。热血有底线,坏人没有借口,这句话可能听起来绝对,但它帮我判断角色时特别准。
说到这里,我想把话交给你。对于阿龙、鬼头、岸本或者任何让你记忆深刻的反派,你最不能接受他们哪一点?或者有没有哪个角色其实被你误解,后来反而让你同情了?说说你的故事,说说你的那一场比赛里谁让你恼火或动容。
来源:清新春风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