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回,韩国娱乐圈可是稳稳的踩中了一根红线。国民女神全智贤因新剧《暴风圈》中涉及中国的争议台词和画面,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风波。事情发酵几天后,眼看中国市场怒火难平,品牌方开始有所动作,韩国的电视台们终于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为她辩护,说辞却漏洞百出,让人哭笑不
这回,韩国娱乐圈可是稳稳的踩中了一根红线。国民女神全智贤因新剧《暴风圈》中涉及中国的争议台词和画面,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一场风波。事情发酵几天后,眼看中国市场怒火难平,品牌方开始有所动作,韩国的电视台们终于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为她辩护,说辞却漏洞百出,让人哭笑不得。要我说,这事儿最让人膈应的地方在于,他们明明很想赚你的钱,却在骨子里缺乏一份平等的尊重。那种“我就要这么说你,但你因为这个不让我赚钱就是你小气”的逻辑,深深扎了中国观众一种最朴素的情感:我们可以为你鼓掌,但绝不容许你一边赚着我们的钱,一边践踏我们的尊严。
咱们来瞧瞧韩国电视台那套说辞,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碾压。先是有人出来“甩锅”,说中国网友“断章取义”,故意剪辑传播。这可真有意思,一句白纸黑字的台词,一个灰暗调色的场景,难道是观众无中生有变出来的?更离谱的是,那位女主持人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侮辱轻描淡写地归结为“演技太好,观众太入戏”。照这个神逻辑,以后所有演员都能用“演技好”当万能挡箭牌了?这已不是辩护,而是赤裸裸的狡辩。而当讨论深入到“限韩令”这个话题时,他们语调里的那份慌乱就再也藏不住了。不再只是谈论全智贤个人的得失,而是开始担忧“损害会进一步扩大”。他们用“中国风险”这个词来形容明星在中国市场可能遇到的挫折,这词儿选得妙啊,完美地暴露了其受害者心态。好像问题不出在自身内容的傲慢与偏见上,而是出在中国市场太“敏感”上。这好比一个厨师往菜里加了料,顾客不吃,他反倒怪顾客的肠胃太娇贵。说到底,支撑这股傲慢气的,无非是过去韩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离了自己不行的错觉。但他们似乎忘了,2016年的“限韩令”早已证明,中国市场固然广阔,但绝非没有底线。全智贤代言的国际大品牌迅速撤下图宣,就是市场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在原则问题面前,任何明星的商业价值都可能瞬间归零。韩国娱乐产业的命脉,从来就不只在那五千万人的岛上,而是在十四亿人的大陆上。当“限韩”的呼声再起,他们才惊觉,那个所谓的“风险”,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这场风波看似是一场娱乐争议,实则是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韩媒那些苍白的辩护,恰恰暴露了其文化输出中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双标。他们习惯于在作品中嵌入狭隘的视角,却要求观众以电视剧的视角去理解;他们渴望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却不愿承担最基本的尊重责任。这不禁让人深思:当文化交流的天平严重倾斜,当善意被视作理所当然,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为这种“傲慢的馈赠”买单?或许,真正的症结不在于一句台词或一个场景,而在于他们始终未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市场的边界,正是尊严的底线。我们能给的,自然也能收回。这种斩草除根般的清醒,才是对“韩流”最致命的一击。
来源:伊妮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