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中国钱砸中国碗,韩国花700亿抹黑中国文化,国内网友全力反击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8 16:10 1

摘要:这个月被不少人称作国民女神的全智贤,因为新剧《暴风圈》陷入争议,不仅自己多年积累的口碑崩塌,连背后耗资700亿韩元的制作团队也跟着栽了跟头。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这个月被不少人称作国民女神的全智贤,因为新剧《暴风圈》陷入争议,不仅自己多年积累的口碑崩塌,连背后耗资700亿韩元的制作团队也跟着栽了跟头。

明明想靠国际大制作打开市场,为何反而遭到多国观众抵制?中国网友的反击又为何能让品牌方连夜切割、限韩令话题再次升温?

其实,《暴风圈》的翻车早有征兆,作为全智贤暌违多年的复出之作,这部剧从筹备起就自带热度。

迪士尼+出品、700亿韩元的制作成本,还有韩国顶尖团队加持。

导演是拍过《文森佐》《犯罪都市4》的金希元与许明行,编剧更是朴赞郁的御用搭档郑瑞景。

这样的配置,本该是爆款预定,可制作方偏偏在文化尊重上犯了糊涂,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最让观众无法接受的,是剧中多处涉嫌抹黑中国的内容,比如全智贤饰演的前联合国大使徐闻柱,在剧情里居然抛出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疑问,还跟着补充核弹会落到边界地区。

熟悉中国外交政策的人都知道,和平发展是我们一直坚守的理念,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参与国际维和,中国始终在为世界和平出力,这样的台词不仅与事实严重不符,更像是在刻意引导负面认知。

还有场景设计上的问题,剧里标注中国大连的画面,实际是在香港一处老旧街区拍的,制作方还特意用暗沉滤镜,把场景拍得又脏又乱。

去过大连的人都知道,如今的大连有现代化的东港商务区、干净整洁的星海广场,是妥妥的国际都市,这种选择性展示落后的做法,分明是带着偏见在创作。

更让人无语的是文化层面的冒犯,虽说700亿韩元的制作经费不算少,可剧组连个专业中文老师都没请。

全智贤在剧中用塑料中文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发音生硬得让人出戏,反派角色的中文对话更是蹩脚,仿佛在刻意丑化。

最过分的是,剧中出现了带有黄色五角星图案的红地毯,演员还坐在上面开会——这种设计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对国家符号的不尊重,也难怪观众会觉得制作方在强化中国即反派的印象。

不光中国观众抵制,《暴风圈》在海外也翻车了,从越南到伊拉克,不少外国网友都在社交媒体上质疑剧集的价值观,甚至发起了道歉呼吁。

要是一两个问题还能说是无心之失,可这么多涉及歧视、冒犯的内容集中出现,很难让人相信制作方没有故意为之。

这场争议带来的连锁反应,比想象中更猛烈,全智贤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的路人缘,一夜之间崩塌。

微博上,#全智贤相关代言广告已被撤下#、#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阅读量很快就破了亿,不少曾经的粉丝直言国家尊严比偶像重要,果断脱粉。

品牌方更是反应迅速,路易威登(LV)、伯爵(Piaget)、海蓝之谜(LAMER)这些高端品牌,悄悄撤下了所有与全智贤相关的宣传内容。

智能家电品牌科沃斯也赶紧回应,说双方合作早就结束了,据业内估算,要是全智贤因此失去中国市场,光代言收入就可能损失超2亿元人民币。

要知道,她单集片酬就有150万到200万人民币,这样的损失对她来说,无疑是重创。

剧集本身的口碑也一落千丈,《暴风圈》开播时豆瓣评分还有7.1,可随着争议发酵,评分一路跌到4.2,超过60%的观众给了一星。

更让人寒心的是全智贤团队的态度,面对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她本人始终没回应,经纪公司反而关闭了Instagram官方账号的评论区,想靠冷处理蒙混过关。

可这种漠视不仅没平息风波,反而让观众的不满更强烈了,事情还不止于此,这股情绪很快蔓延到了行业层面。

网友们纷纷呼吁把限韩令永久化,甚至有人调侃全智贤单枪匹马阻止了‘限韩令’放松,建议直接改成禁韩令。

之前还有消息说,9月初韩国影视公司CocoMedia和横店影视基地谈好了联合制作中韩短剧的战略合作,现在也因为这事受到了影响。

虽然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回应说,合作只是意向性文件,还没有实质性项目落地,并且会严格执行影视审核程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但大家的疑虑并没有消失。

毕竟,这已经不是韩国影视作品第一次出现类似问题了,回顾一下就能发现,韩国影视行业似乎总在文化尊重上出问题。

2018年,BIGBANG成员胜利主演的《YG战资》,背景里用了缺失地区的中国地图,还让演员扮成清朝人喊我是猪。

2020年,全智贤客串的《王国》第二季,把丧尸病毒源头和东亚地区关联,暗戳戳影射中国是新冠病毒起源地。

2021年,《朝鲜驱魔师》因为歪曲历史、乱混用中韩历史元素,最后直接被停播。

这些案例背后,其实是韩国影视创作为了迎合某些市场,总喜欢把邻国形象扭曲成叙事工具的通病。

现在来看,如果全智贤和制作方继续保持沉默,她的在华商业价值恐怕会遭受永久性打击。

更关键的是,这次事件让大家对韩国娱乐产业的对华叙事更不信任了,也给刚刚有重启迹象的中韩影视合作泼了冷水。

《暴风圈》其实成了限韩令后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它告诉所有人,在全球化制作的今天,不管你的制作成本多高、团队多顶尖,只要忽视文化敏感性、滥用文化符号,就一定会付出代价。

或许,未来影视行业真的需要建立专业的文化顾问机制,让创作者在涉及其他国家文化、历史时,能多一份敬畏心,少一点傲慢与偏见。

毕竟,观众看剧是为了娱乐、为了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而不是看谁的抹黑技巧更高超。

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那限韩令真的可能走向更严格的方向,没有哪个市场会一直为不尊重买单。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