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不道歉、品牌不解约、韩媒集体回怼:中国观众这次到底在较什么劲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7 23:56 1

摘要:9月27日,《暴风圈》在迪士尼平台照常更新到第6集,全智贤没有道歉,品牌多下架她的物料却不解约,韩国二十多家媒体集体发声反击中国观众

9月27日,《暴风圈》在迪士尼平台照常更新到第6集,全智贤没有道歉,品牌多下架她的物料却不解约,韩国二十多家媒体集体发声反击中国观众

那句“时间点与态度反差”把舆论再一次推高,像把音量键直接拧到最大

起因并不复杂

四天前,第4集里的一句台词刺痛了很多人——“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

那样核弹会落到边界地区”

这句话被截成短视频和动图,在中文社交平台转了一圈

剧里“到大连”的场景也被指出并非实景拍摄,画面压着灰滤镜,街道显得脏乱,像刻意营造的“印象”

事实是,争议内容来自该集播出后的具体台词与画面呈现;

感受是,观众觉得自己被无端贴了标签

这不是一个演员与一部剧的孤立风波,更像一场跨文化叙事的碰撞

韩国媒体的辩护几乎整齐划一:电视剧是虚构,欧美剧也常讽刺本国政要;

中国内地没有播放权,许多观众通过非授权渠道观看,再上升到抵制不太合适

这个逻辑在韩国社交平台收获了不少点赞,但在中国这边,更像往火上添油

豆瓣上,超过70%的观众打了低分,微博“抵制全智贤”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阅读量以亿计

有人说“你可以虚构,但别造谣”,这种朴素的边界感,恰恰是矛盾的核心

品牌的姿态很微妙

伯爵珠宝、海蓝之谜、路易威登等先后撤下与她相关的宣传物料,先是中国区的海报、短视频下线,随后海蓝之谜因为被批“两面派”,又补删了海外平台上的相关内容

重要的是,大多数品牌没有公开宣布解约,只是“静悄悄换了陈列图”“删了几条内容”,并对外统一口径:还在沟通

这和D&G当年铺天盖地的断供、下架、明星联动表态,截然不同

几家门店的橱窗换新,被路过的消费者拍下发在小红书上,那些熟悉的广告照突然不见了,像按下了静音键

钱,很现实

多方估算说,全智贤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损失超过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没有官方结论,但“损失不小”基本没有争议

即便如此,她依旧没有道歉,Instagram 动态还停留在宣传《暴风圈》的页面,评论区则关了

她的经纪公司Peach在9月23日做过一次回应,说“取消中国某服装品牌广告拍摄”的传闻不实,拍摄调整早于争议,与风波只是时间重叠,还强调合作仍在协调

根据已知信息,她的商业工作大多在韩国本土,受众基础也在那边

韩国社会近年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强

在这样的语境下,她选择“守住主场”,而不是向中国市场示弱,这很可能是团队的理性判断

这不是替谁开脱,只是把选择摆在桌面上

真正让情绪升级的,是媒体的集体回怼

韩国境内约二十多家媒体集中发声,核心观点如前所述:虚构、越界观看、过度敏感

大量韩国普通网民在评论区继续跟进,言语越来越硬

对照之下,中国网友的情绪也没有降温:有人翻出剧组对“大连”场景的处理,逐帧解释镜头如何“脏化”;

有人把剧里涉及中国的桥段做了时间轴,质疑其叙事动机

此刻,两边的情绪正在互相推高

舆论之外,也有比较冷的声音

人民网评论写得很清楚:文化交流要以平等对话为前提、尊重事实为底线;

网友的抵制是文化自信和消费理性的体现,不尊重中国的艺人终将自食其果

把争议回到“事实与底线”,而不是谁的嗓门更大,才有讨论的空间

市场的反应会更慢,但更实在

几位高端客户在社交平台表态,说会重新考虑是否继续购买相关品牌产品,这些话不像情绪宣泄,更像真金白银的投票

D&G的前车之鉴还在:2018年的风波后,品牌试图通过活动和“特别款”修复关系,但到今天,它在中国市场的恢复仍走得艰难

市场不像评论区,按下删除键就能重来,消费者的记忆常常比公关预期更长

为什么大牌普遍不解约?

这题也不难想

站在企业角度,这更像一场“风险对冲”,而不是“价值宣誓”

有业内人士的判断是,这类品牌在全球市场权衡,既不想断掉韩国与其他海外市场的声量,又担心中国市场受损,于是采取“最低可见度”的处理——先撤物料,后续观察

还有一种不适合被写进新闻稿的考量:高端奢侈品的主力消费人群相对集中,短期舆情的波动未必会直接转化为销量下滑

这里必须强调,这是行业观察,并非官方表态

企业做的,是算账;

消费者能做的,是算另一笔账

剧情还在往前走

9月27日《暴风圈》更新到第6集,平台没有按下暂停键,说明出品方对后续内容有信心,或者至少认定风险可控

全智贤团队的说法依旧是“与品牌沟通中”,与此同时,不少品牌在中国区的主页与橱窗继续保持“无她”的状态

这场拉锯战还没到终点,双方都在等一个更合适的退场方式

我更在意的是,观众到底在较什么劲

不是在逼一个演员输诚,而是在提醒内容产业:编剧与镜头的自由,建立在基本事实之上

比如你要讲地缘政治,可以有立场,但别用“核弹会落到边界地区”这种偷懒的标签来撑剧情;

你要表现城市风貌,可以有风格化,但别靠“滤镜脏化”去制造刻板印象

我们可以容忍锋利的观点,但不该容忍粗糙的污名化加工

这次抵制是不是有用?

要看时间维度

短期看,迪士尼还在播,品牌没有解约,似乎“徒劳”;

长期看,每一次清晰表达都在抬高“踩线成本”

内容方知道,类似桥段可能换来一片市场的抵触;

品牌知道,对争议的拖延和“装聋作哑”会在关键消费季被想起

市场有记忆,记忆会影响选择

如果你问“接下来怎么办”,答案其实很生活化:不看、不买、不给流量

这比骂战有效,也更安静

等哪天他们真想进入你的口袋,自然会学会怎么说话

尊重不是要求别人喜欢中国,但至少不能造假抹黑

这是底线,也是门槛

越过门槛,才谈得上交流

回看这几天的节奏,从一条台词到成片的“城市滤镜”,再到韩国媒体的集体辩护,所有环节都卡在同一个问题上:谁来定义“虚构”的边界

我的看法是,边界不在创作者嘴上,而在观众的脚下和钱包里

当观众愿不愿意留下、愿不愿意付费的时候,答案就已经写出来了

来源:策略喜舞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