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口碑翻车!严重“辱华”,大连遭丑化,韩剧为何屡教不改?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9-27 19:50 1

摘要:全智贤曾是不少中国观众心中的“韩剧女神”,从《我的野蛮女友》到《来自星星的你》,她塑造的角色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全智贤曾是不少中国观众心中的“韩剧女神”,从《我的野蛮女友》到《来自星星的你》,她塑造的角色陪伴了一代人的青春。

可这位本可“体面老去”的演员,会因一部新剧陷入舆论漩涡,甚至被质疑“亲手败光路人缘”。

事实上,这些年韩国影视剧中对中国的歪曲呈现早已不是个例。

韩国文化产业的全球扩张,是过去二十年最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之一。

从K-POP到韩剧,从泡菜到参鸡汤,韩国人几乎将所有能包装的文化符号都推向了国际市场。

然而当野心遇上傲慢,当商业碰撞政治,一切都变了味。

作为迪士尼斥资3.5亿元打造的年度韩剧,《暴风圈》前期凭借“外交官遗孀投身政坛”的爽感剧情圈粉无数。

可第四集却画风突变,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的台词,瞬间点燃了中国网友的怒火。

更恶劣的是剧组的取景手法。标注"2025年中国大连"的场景,实际拍摄地却是香港深水埗的老旧棚户区。

大连作为东北重要的沿海城市,早已是现代化都市,剧组却刻意使用灰暗滤镜、破败街景来营造"落后"印象。

这种利用国际观众对中国城市的不熟悉,搞“视觉移花接木”的操作,无疑是对真实中国的恶意曲解。

有网友质疑,全智贤在韩国演艺圈地位极高,对台词理应拥有修改权,可她却放任这种争议内容播出,难免让人怀疑其立场。

而《暴风圈》的争议,不过是韩剧多年来“碰瓷”中国的一个缩影,翻阅过往作品,类似的荒谬情节太多了。

2009年的《该隐与亚伯》,将繁华的上海拍成"破破烂烂"的城市,角色直言"中国有很多小偷"。

很难想象,一个专业剧组在拍摄前,连最基本的实地考察或资料查证都不愿做,仅凭刻板印象就随意抹黑一个国家的形象。

如果说现代剧的抹黑还停留在“生活场景”,那韩国历史剧对史实的篡改,更是突破了底线。

在《帝国的早上》中,编剧完全无视真实历史,将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改编得面目全非。

不仅让高句丽军队大败唐军、追着李世民打到长安,还编造出“李世民被俘、被射瞎一只眼、跪地求饶割让长江以北领土”的剧情。

同样离谱的还有《渊盖苏文》,剧中将高句丽将领塑造成“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却把唐朝描绘成“扩张主义者”。

历史剧可以有艺术加工,但绝不能脱离“基本史实”的框架,这种颠倒黑白的改编,本质上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除了抹黑形象、篡改历史,韩剧还总爱打“文化主意”,要么将中国文化成果据为己有,要么进行侮辱性使用。

在林允儿主演的《暴君的主厨》中,明朝御厨声称在朝鲜寺庙学艺五年才成顶级厨艺。

更过分的是,剧中还出现“明朝使臣被朝鲜暴君殴打至流鼻血、下跪求饶”的画面。

有些韩剧甚至连基本的历史时序都搞不清,直接靠“瞎编”推进剧情。

《快刀洪吉童》中,洪吉童的生活时代本与燕山君在位时期不重合,编剧却让他在剧中“投靠未成名的燕山君、献上银矿搞君商勾结”。

荒谬的是,剧中还出现“清朝使臣向朝鲜王送鸦片工具”的情节。

要知道,洪吉童去世47年后,清太祖努尔哈赤才出生,这种“穿越式”剧情,简直是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夏娃》中,财阀的宠物狗被命名为“孔子”“荀子”,尽管翻译组刻意将名字改成“公子”“顺子”淡化争议,但韩语发音清晰可辨,还是引发了中国网友的愤怒。这种靠贬低中国博眼球的操作,实在令人不齿。

说到底,文化作品是不同国家之间交流的桥梁,本该传递尊重与理解,可部分韩剧却频频在敏感红线边缘试探,靠抹黑、篡改、碰瓷中国博热度。

要知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次两次的争议或许能换来流量,但长期消耗观众信任、践踏文化底线,最终只会让自己失去市场。

希望韩国影视行业能明白,“有文化”才是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只有尊重事实、尊重他国,才能拍出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