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日韩流女神全智贤,在中国市场曾是无可争议的“吸金女王”。但随着迪新剧《暴风圈》的争议内容曝光,她的商业帝国正以惊人速度崩塌。
文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昔日韩流女神全智贤,在中国市场曾是无可争议的“吸金女王”。但随着迪新剧《暴风圈》的争议内容曝光,她的商业帝国正以惊人速度崩塌。
面对中国网友的强烈抵制和品牌方迅速切割,全智贤不仅没有丝毫悔意,反而不以为然,在今天他们终于进行了回应,但这回应却似乎是在“硬刚”,迅速引发舆论哗然,他们的回应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暴风圈》就像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公众情绪。剧中那些极具冒犯性的元素,被一一扒出并审视。角色口中那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并关联到核弹威胁的台词,刺痛了无数人的神经。
视觉上的抹黑更是毫不掩饰,一处标注为“中国大连”的场景,被套上灰暗滤镜,呈现出一片破败的棚户区景象。更令人不适的,是符号的挪用。
会议室的地毯被设计成带有黄色五角星的红色图案,这种将国旗元素踩在脚下的嫌疑,被视为一种赤裸裸的挑衅。
再加上剧中反派角色多数使用中文的设定,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彻底击碎了观众对她的“千颂伊”滤镜。该剧在豆瓣的评分迅速跌至4.2分,足以说明一切。
怒火一旦被点燃便会追溯过往寻找“蛛丝马迹”。很快全智贤的“偶像履历”被重新审视,一些过往的争议事件被重新解读。
人们想起她曾客串出演的《王国》,那部剧也被指暗示疫情起源与中国有关。还有多年前,她因代言恒大冰泉矿泉水而引发的旧案。
当时韩国舆论因水源地“长白山”(韩方称“白头山”)的名称问题对她大加挞伐,最终她选择单方面与品牌解约。
如今看来,这些孤立的事件仿佛连成了一条线,构成了“一贯如此”的证据链,让她精心构建的亲和人设瞬间坍塌。
中国网友感到被深深背叛,那句“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评论,精准地概括了这种失望与愤怒。
有人试图用“演员只是按剧本演戏”来为她开脱,但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另一个案例给怼了回去。
中国的资深演员刘晓庆,早年曾因电影《末代皇帝》中的一句台词“我恨中国”而毅然拒绝出演。这说明有担当的演员对剧本内容是有判断和选择权的。
反观全智贤在争议发酵后又被网友扒出一段采访,她曾笑着谈及为背诵中、英、韩三国语言的台词付出了巨大努力,并与同事们开怀大笑。
这段视频在风波后被翻出,她那轻松甚至略带轻佻的态度,被视为对争议内容缺乏基本敏感度和专业判断的铁证,也让她“无辜论”的辩护显得更加无力。
品牌方的反应速度堪称一场商业避险的教科书式演练。这背后不是简单的舆论屈服,而是基于庞大市场体量的冷酷计算。毕竟韩国五千万人口的市场,与中国大陆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对于全智贤这类依赖国际声望实现商业价值跃升的艺人而言,中国市场几乎是不可替代的。风波一起商业多米诺骨牌应声倒下。
奢侈品巨头路易威登、高端护肤品牌海蓝之谜等昔日将她奉为座上宾的国际大牌,以最快速度删除了所有与她相关的宣传物料,仿佛她从未存在过。
海蓝之谜的操作更是果决,不仅在中国社交平台清空了内容,其海外账号也同步进行了切割,意图彻底规避风险,维护全球品牌形象的统一性。
真金白银的损失更是直观。原定于9月25日在首尔为某中国服装品牌拍摄的广告,被临时叫停。坊间传闻,她此次可能面临高达两亿的代言费损失。
就连中国品牌科沃斯也出面表态,称与她的合作已于今年初到期。业内人士分析,全智贤在中国的商业价值链,基本上已经断裂了。
她的经纪公司似乎也意识到了舆论的失控,于9月22日关闭了官方Instagram账号的评论功能,想要进行冷处理。
但这种关乎国家尊严的事情,在我们这里根本无法冷处理,于是在全智贤方今天终于进行了回应,不过面对如此铁证如山的商业崩盘,其经纪公司的回应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他们说什么因为《暴风圈》的台词争议而导致广告取消的消息全是假的,将广告拍摄计划的变更归因于“早已确定的安排”,与剧集争议只是时间上重叠引发的误解。这简直就是在无视中国市场,向我们公然叫板!
看来到了现在全智贤依旧在嘴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道歉,但这种公关说辞在品牌方决绝的行动面前,显得像个笑话。
同时也凸显了资本逻辑的务实与残酷:当风险来临时,任何解释都多余,切割才是唯一的答案。
而这种鸵鸟式的操作,加上那份避重就轻的回应,以及全智贤本人至今对争议内容未发一言的沉默,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她似乎选择了最不明智的一种方式——硬刚。
有趣的是,如果将视线从“中韩矛盾”的狭窄框架中移开,会发现《暴风圈》投出的这记“回旋镖”,打中的远不止中国观众。
这部剧同样激怒了伊拉克网友,他们愤怒抗议剧中将伊拉克描绘成一个“未开化的国家”,并固化了战争与恐怖主义的刻板印象。
这便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责任主体到底是谁?是演员的个人选择,还是背后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全球娱乐资本,在内容制作上系统性的文化偏见与审查缺失?
当“冒犯”成为一种模式,这就不再是个别演员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可能存在的傲慢。
全智贤的风波为所有试图在跨文化市场掘金的国际艺人、品牌方和内容生产者,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在信息高速流动的今天,任何对特定文化的轻视、误读甚至恶意歪曲,都可能在瞬间触发连锁反应,导致商业价值与公众形象的双重崩塌。
曾经坚不可摧的“韩流”明星光环,在复杂的商业与文化博弈中原来可以如此脆弱。这不仅是个体艺人的职业危机,更是全球化娱乐产业必须正视的课题。如何才能真正学会相互尊重,而不是在资本的驱动下无意识地生产和传播偏见。这记警钟余音未绝。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