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话,这事是一步一步闹大的。最初只是有人在网上吐槽新出的韩剧《暴风圈》,还觉得只是个小范围的讨论,可没想到,几天之内风向就变了。那部剧里,不少台词和画面让不少中国观众瞬间炸毛——比如里面抛出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还直接把“中国大连”刻画成到处是破烂棚
说真话,这事是一步一步闹大的。最初只是有人在网上吐槽新出的韩剧《暴风圈》,还觉得只是个小范围的讨论,可没想到,几天之内风向就变了。那部剧里,不少台词和画面让不少中国观众瞬间炸毛——比如里面抛出一句“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还直接把“中国大连”刻画成到处是破烂棚户的样子,反派角色统统讲着中文。这些细节被不少人当成是明显的不尊重,反感情绪一下就冲到顶点。
真正让舆论爆起来,是9月20日那一天。各个平台的热搜榜同时出现了“某奢侈护肤品牌删代言人相关内容”“同一个代言人另一品牌广告也被撤下”的词条,几乎刷屏的程度。那个护肤品牌的官方微博,把涉及她的所有博文都清掉了,另一家珠宝腕表品牌也是一样,不声不响地把广告撤了。评论区全是网友在要求解约,语气非常直接——不希望这种艺人在中国市场继续露脸。
如果往前倒一点,这位女演员其实在中国观众中并不陌生,她从2000年前后就开始活跃,演过不少人熟悉的影视剧,像《我的野蛮女友》《来自星星的你》等等,很多人当年还因为她的荧幕形象喜欢上韩剧。但这一次,《暴风圈》里的争议素材一公播,她的形象就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豆瓣评分很快直线下滑,从开播时的期待值掉到4.2分,这个分数对一部主流韩剧来说算是非常惨的了。
很多人一开始还在观望,甚至觉得是不是大家太敏感。然而随着这些品牌相继动作,舆论几乎形成了统一声音。有人提到,“如果一个艺人在作品里出现疑似辱华的桥段,还继续在中国市场接广告,那不是等于默认吗?”这样的讨论氛围越积越多,品牌层面的反应也就变得格外受关注——毕竟护肤品、奢侈品这类消费领域,很多时候卖的就是形象和情绪,一旦代言人形象争议很大,代价也就不小。
目前看,事件并没有完全消停。剧集仍在播,人们偶尔会去截几个画面晒到社交平台,把那些有问题的台词或场景再翻出来讨论。评论区里聚集的,除了愤怒,还有各种质疑:是编剧的问题,还是演员本人立场有问题?这类追问暂时没定论,但它确实让本来只是娱乐圈的事情,变成了舆论场的热点。你要说影响到底有多大,其实很好看——品牌已经开始改动作,评分已经跌到谷底,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所以说,这事的发展挺像滚雪球,一开始可能只是观众在网上聊几句,几天后变成品牌的战略调整,再之后就是热搜榜的持续曝光。戏还在演,热度还在涨,就看后续会不会有更多人跟着掐断合作,或者剧方出来做点所谓的解释。不过,就现在的剧情来看,谁接这个锅,都不好背。
来源:半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