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藤子·F·不二雄的经典作品《哆啦A梦》,相信不少人童年都离不开这只来自22世纪的蓝色机器猫。早期漫画红极一时,如今不仅电视动画依旧在播,每年推出的剧场版更是稳坐票房冠军行列。可以说,《哆啦A梦》的魅力已经横跨半个世纪,依旧坚挺。
提到藤子·F·不二雄的经典作品《哆啦A梦》,相信不少人童年都离不开这只来自22世纪的蓝色机器猫。早期漫画红极一时,如今不仅电视动画依旧在播,每年推出的剧场版更是稳坐票房冠军行列。可以说,《哆啦A梦》的魅力已经横跨半个世纪,依旧坚挺。
不过,最近日本网友在X(原推特)上提出了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哆啦A梦》在欧美是不是不红? 感觉相比亚洲粉丝的热情,欧美那边好像没什么动静。这个疑问一出,立刻引发热烈讨论。
有网友专门解释:不能一刀切地说“欧美都不红”,实际上差异很大。
在南欧,像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哆啦A梦》简直就是家喻户晓;
但到了日耳曼文化圈(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地),人家就几乎不感兴趣。
为什么会这样?背后其实牵扯到经济、文化,甚至宗教背景。
有趣的是,很多南欧国家当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本土电视台原创动画能力不足,所以反而乐意大量进口“便宜又高质量”的日本动画。
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因为电视民营化进展慢,更依赖进口作品。意大利更是大量引进,直接让一代孩子沉迷蓝胖子。甚至有人分享:在2000年代的意大利,“最有名的日本人”居然不是安倍晋三、也不是宫崎骏,而是——野比大雄!
还有个更有意思的细节:西班牙观众嫌“胖虎”听起来太土,把他直接翻译成 “Jaguar(美洲豹)”,瞬间感觉霸气值拉满。
反观德语区和英美文化圈,就完全不一样了。
本土文化自给自足
德语区国家本来就有丰富的儿童文学传统,像《格林童话》、宗教读物,从很早就能满足孩子的娱乐需求,根本不缺“外来卡通”。
家长价值观不同
在这些地方,父母普遍强调教育价值。大雄这种“遇事就逃避、依赖别人帮忙”的角色,很容易被家长判定为“不适合作为孩子的榜样”。结果就是电视台根本懒得买,家长也不会推。
文化核心冲突
德国、英国等地推崇的价值观是——独立、勤奋、努力。
而大雄在亚洲观众眼中“可爱又好笑的废柴属性”,在他们眼里却直接变成“懦弱、怠惰”。这就导致文化笑点完全对不上。
其实,官方也不是没想过去开拓英语市场:
1980年代,美国曾计划引进,但胎死腹中;
1990年代,英国MTV甚至做过“恶搞版”配音,但很快停掉;
2014年,迪士尼频道尝试推出美版《哆啦A梦》,角色全改成美国名字,背景场景也本土化,但依旧没能火。
原因也很简单:家长和孩子的文化预期完全不同。
《哆啦A梦》在南欧能红,靠的是经济背景和“弱小角色也能被包容”的文化氛围,而在日耳曼语区和英美圈,大雄的废柴属性却成了硬伤,直接被价值观拦在门外。
所以,不能简单说“欧美都不红”。实际上,欧洲还是有不少死忠粉,只是分布在不同国家。
某种意义上,《哆啦A梦》不仅是童年回忆,更是检验各国文化差异的一面“照妖镜”。
来源:本间芽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