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年,8岁的沈佳润第一次上镜,弹幕里刷的全是“塌鼻梁”“单眼皮”“像没睡醒”。
“全网都在等看笑话,她却把‘最丑’两个字撕下来当跳板。”
那一年,8岁的沈佳润第一次上镜,弹幕里刷的全是“塌鼻梁”“单眼皮”“像没睡醒”。
镜头切到她,她咧嘴笑:“我长得像爸爸,我骄傲。”一句话,把主持人噎住,也把键盘侠的狂欢按了暂停键。
可暂停只是两秒,骂声继续。
有人统计过,那档亲子节目播出当晚,她的名字在微博热搜上挂了11个小时,前五条都是“最丑星二代”。
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网络的第一课:没人管你几岁,丑就是原罪。
时间跳到2025年6月,韩国音源榜实时曲线突然蹿出一条陌生曲线:NINA——《美美Sunday》。
24小时之内,melon点赞破十万,评论区里韩文夹着中文:“原来是中国孩子?”“音色好耳熟。”没人再把“丑”字挂嘴边,取而代之的是“高级脸”“厌世感”“下一个it girl”。
中间的九年发生了什么?
先说身高。
170cm不是基因突变,是日复一日的拉伸、压腿、练舞。
韩国练习生平均淘汰率97%,中国练习生更难,语言、签证、文化,层层筛。
沈佳润在首尔江南的地下室住了两年,冬天暖气坏了,裹着羽绒服写歌词。
同宿舍的中国妹妹说,她每天对着镜子练40遍自我介绍,只为把“s”和“si”说清楚。
再说脸。
单眼皮没动刀,化妆师把眼线拉长,再压一层冷棕色眼影,镜头里立刻有了故事感。
韩国网友吃这套,说她像孔孝真+金高银的混合体。
其实细看,鼻梁还是不高,但整张脸有了棱角,气质把五官托住了。
数据不会骗人。
《Never Afraid》首周销量只有8200张,在韩娱算扑街。
但第二周,歌冲进tiktok热榜,翻跳视频突破30万条,销量反追到3万4。
小公司BNB娱乐没买热搜,靠的是“丑小鸭逆袭”的天然话题——连韩国综艺都开始剪她的童年片段,字幕配的是“역습의 아이콘”(逆袭标志)。
有人质疑:爸妈开公司,资源咖罢了。
查一下股权就明白,BNB注册资本200万,小沈阳夫妻各50%,没拉外部投资。
换句话说,赔了就是自家存折。
小沈阳在微博写:“孩子想试,就让她试。砸钱和砸心血是两回事。”
更值得一说的是路线。
同期不少星二代留在内娱,上综艺、接网剧,流量来得快。
沈佳润偏选了最难的韩娱solo。
韩国市场对外籍solo歌手极苛刻:语言、创作、舞蹈、现场,缺一不可。
她偏偏把短板全亮出来,再一点点补。
第一次打歌舞台,高音飘了,第二天清唱补上,粉丝把两段视频剪在一起,播放量破500万。
回头看,那句“我骄傲”不是童言无忌,是提前写好的剧本:先把最痛的点撕开,再用时间缝合。
观众最爱看这种戏码——从谷底爬上来的人,每一步都算数。
现在再去翻八年前的弹幕,很多账号已注销。
留下的只有一条:“当年骂过她,今天循环《美美Sunday》一整天。”点赞3万。
故事说到这儿,其实最扎心的不是逆袭本身,而是她让“星二代”这个词有了新注解:不是坐享其成,而是把父母给的起跑线,再往前挪了一百米。
普通人没有明星爸妈,但可以学她,把嘲笑当背景音,把短板练成标签。
下一次再遇到“你不行”的声音,不妨想想那个在地下室裹着羽绒服写歌词的女孩。
她没一夜翻盘,只是一次次把“不行”改成了“还行”,再改成“我可以”。
来源:乡村田野悠然劳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