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人总会掉以轻心,以为一场大灾难过去了,剩下的不过是修修补补的小日子,谁还会在意暗流涌动。好不容易熬过了二战的炮火和铁流,谁又能想到,烽烟落幕后,另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早已悄然展开。你说,刀枪剑戟的军国主义全都土崩瓦解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可偏偏,这个世
日本动漫: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
有时候人总会掉以轻心,以为一场大灾难过去了,剩下的不过是修修补补的小日子,谁还会在意暗流涌动。好不容易熬过了二战的炮火和铁流,谁又能想到,烽烟落幕后,另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早已悄然展开。你说,刀枪剑戟的军国主义全都土崩瓦解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可偏偏,这个世界很少有一锤定音的结局。
在许多人心里,那年天皇宣布投降的广播声,真像是一道铁门“哐当”合上,把日本军国主义关进了历史的牢笼。从此人人以为太平盛世可待,父母再不用为孩子的明天担惊受怕,人心踏实下来,仿佛只要小心地过日子,日子就会像榻榻米一样平稳。
可风头刚过几十年,有些问题又从不起眼的犄角旮旯蹿了出来。老百姓聊着家常,偶尔也会咂咂嘴,说现在看日本,怎么像是换了条路,但骨子里那点劲儿,还是透着奇怪。现代的学者好琢磨事儿,他们翻来覆去一合计,说,咱们以为的“和平”,其实只是没打明面仗,从刀枪炮火走到文房墨纸,这路子换得真够溜。
刚刚战败那阵,日本人低着头收拾残局——但所谓的“认错”、所谓的“反省”,是不是走到了心里?争议不断。少有人注意到,文化领域正蠢蠢欲动,他们不声不响地布了一盘大棋。
最先引起外人注意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忽然推出了部主打“反战”的动漫——叫《鲸鱼》。说来也巧,这部片子一出来,世界不少人都觉得:“咦,日本也会忏悔了?”一些评论,有点把它当成了日本的自省。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风声一过,反战的调子就模糊下来了,日本动漫忽然间“百花齐放”。个人英雄主义、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各种日本味儿的世界观,轻轻巧巧地飘到了荧幕上。
改革开放以后,处处讲新鲜、讲追潮流。八十年代一到,日本的动漫和电影,浩浩荡荡进入了中国。那会儿,大伙眼睛都亮,说这玩意儿新鲜,跳脱、刺激,哪见过!大孩子、小孩子,电视机前挤成一堆。
暴力美学,也是那个时候蹿起来的。有一部叫《北斗神拳》,画面里打打杀杀、拳脚四溅,人物的表情一到关键时刻,五官都快拧成一团。难免看多了孩子会害怕,有些甚至晚上做噩梦。可偏偏年轻一代又开始模仿里头的角色,吵闹打闹成风,老师家长有点不知所措。这种电影,看得时间长了,多少真能影响一些孩子。日子一久,也许就成了一条难以回头的岔路。
闲话一句,那时候,不只是暴力。另一头,有部家喻户晓的《聪明的一休》,讲的是一个小和尚机智解难题。谁家孩子没看过?可这部看似温情脉脉的动漫,暗地里却总有那么几分阴森气氛——什么傀儡娃娃、突兀的恐怖场景,至今有人一回忆还毛骨悚然。再一琢磨,一休那个历史上的真人物,风评可没动画片里那么干净。他师父去世以后,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风流倜傥,七老八十还浪漫得紧。动画片遮盖住这些,流畅讲智慧,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当然无从得知。
更绝的是,有一阵,暴力犯罪在青少年中悄然上升。你要说,这全赖日本动漫,未免下结论太快;可那个“春风吹又生”的阶段,确实有家长、老师一脸愁容。终于有一天,有关部门出手,动漫的审核和准入渐渐收紧。日本那边灵机一动,路径变了,转头又琢磨新法子。
网络刚火的时候,日本动漫利用起这一港口,暴力、血腥搞得花样百出,围追堵截也拦不住它一路游进青年的手机和电脑里。与此同时,另一个流派悄然崛起——呆萌、卖萌、带点肉感,走的不是老路而是新市场。比如《名侦探柯南》,表面上破案推理,暗地里嵌了不少暧昧与性暗示,青少年看着津津有味,家长也未必能察觉。再比如《蜡笔小新》,一只小鬼调皮捣蛋,笑点密集之余,不时蹦出让家长们目瞪口呆的“成人”玩笑。这东西混在纽扣里,谁拆得清啊?
有人感叹,日本动漫不仅仅是两种口味的切换——暴力抑或卖萌,而是踩着观众口味的节奏反复试探。你拒绝了重口味,它给你撒糖;而糖里到底包着什么,也说不清。
这些年,不仅动漫在变,文化输出也在安静发力。大约十多年前,日本人学校在中国一所接一所地冒出来。表面上说是服务驻华日本家庭孩子的学习,却让不少人起了疑心——这些学校用的教材、行的规矩,全是标准的日本土货,监管也难以顾及。学者们憋着火:“这样下去,日本历史的那个版本会不会潜移默化地被一些孩子带进来?”
事儿还没完。有人翻课外读物时,发现书里岳母刺字图,画的竟是类似日本武士的形象。小学生的课本里,突然间中国家庭都成了穿和服的模样。你说是印刷厂工人马虎?可事态蔓延之广,很难不让人瞎琢磨。
头一阵,许多人还以为,日企都撤了,日本人在中国自然会越来越少,谁知现实恰恰相反:这些年在华日本人反而越来越多,学校数量也水涨船高。有的引用了尘封的数据,说如今日本在中国的人数很快顶到两百万,居然比抗战时日军驻扎的数量还多。听起来像都市传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可谁会不心里一紧?
当然,这些文化渗透的招数,谈不上天衣无缝。中国的监管早已今非昔比,舞台虽然还在,但观众也学聪明了。大人们家长里短,也开始琢磨,咱们的孩子该怎么看、怎么看待、怎么看穿。
是不是所有的动漫都有毒?这很难一刀切。是不是每本教材一露出日本元素就要敲警钟?这也有失武断。可认真说,潜移默化的“软力量”,确实没那么容易防,跟你家水管漏水似的,仔细点也总比拍拍脑袋乐观来得好。
文至此处,话说一半。是要把动漫一律扫进垃圾桶?还是立一个更高的“文化防火墙”?谁也给不了肯定答案。我们能做的,大约是在热闹之外,多问几句“为什么”,多留几个念想,毕竟天塌下来不是一天的事儿。再说,敌人不总像敌人,朋友也未必真心,历史的余温会在身后陪你走很久。
讲到这里,只愿我们的孩子,大约还有得选择;而我们,却不能忘了——文化的战争,从没有真正的休止符。
来源:奇闻动漫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