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建交33年:从韩剧下架到免签,普通人推动大外交

棒子影视 韩国明星 2025-08-25 17:56 2

摘要:不是气温,是外交节奏。8月24日,中韩建交33周年。紧接着,韩国前国会议长带队来华,捎着总统亲笔信。9月初,现任国会议长还要来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一连串动作,信号意味太明显了——回暖,是真的在发生。

中韩关系,最近有点热。

不是气温,是外交节奏。
8月24日,中韩建交33周年。
紧接着,韩国前国会议长带队来华,捎着总统亲笔信。
9月初,现任国会议长还要来北京,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一连串动作,信号意味太明显了——回暖,是真的在发生。

可三年前,谁能想到今天这局面?
那时候,中韩关系冷得像冬天的江面。
一边是政冷经热,一边是民间情绪对冲。
韩剧在中国平台下架,中国游客不再扎堆明洞,连带货博主都少提“韩国美妆”了。
不是不喜欢了,是气氛不对。

但经济从不撒谎。
中国连续多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半导体、汽车、新能源,哪一行离得开对方?
某车企的电池,一半来自中国供应商;某半导体巨头,七成出口目的地是中国市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不是口号,是生产线上的现实。

更别说RCEP落地后,关税一点点降,物流一天天快。
某平台数据显示,中韩跨境商品配送时效比五年前缩短了40%。
老百姓买韩国日化,三天到货;韩国人囤中国零食,团购成箱走。
这种黏性,政治一时转不过弯,市场先调头了。

有意思的是,人也开始流动了。
去年中国对韩国公民试行免签,15天说走就走。
今年韩国也跟上,对中国团客免签半年。
社交媒体上,不少韩国年轻人拍vlog:“在上海外滩吃生煎,比首尔便宜一半!”“成都火锅太辣,但值了!”
这些视频没宣传,却成了最好的“软外交”。

知见局认为,真正推动关系回暖的,从来不是一纸文件,而是普通人用脚投票的选择。
我们去韩国看演唱会,他们来中国吃火锅。
孩子学对方语言,老人报双国旅游团。
这种日常的亲近感,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结实。

当然,分歧不会消失。
地缘位置决定韩国总要“左右看”。
但问题不在看哪边,而在能不能保持基本判断:
靠贴靠某个大国来获取安全感,短期或许省事,长期却丢了自主。
而没有战略自主的国家,别人也不会真正尊重。

就像小区里两位邻居,住对门三十多年。
偶尔为停车位吵几句,但孩子在同一所学校,老人常一起遛弯,超市拼单还凑满减。
真要彻底翻脸?成本太高了。

现在韩国新政府释放善意,中方也积极接招。
这不叫“示好”,叫理性回归。
33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能打破冷战坚冰,今天的人,就没智慧绕开新冷战陷阱?

中韩关系能不能稳,不取决于某个总统讲了什么话,而在于两国社会是否还愿意彼此理解。
菜市场里的价格,高铁票的销量,短视频的点赞数——这些才是真实民意。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韩流席卷,也看过舆论对冲。
但归根结底,和平共处,互利往来,才是最大公约数。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又开始有人晒韩国旅行照了?
这变化,细水长流,却最真实。

评论区聊聊:你身边有没有人最近去了韩国?或者有韩国朋友来中国玩?
转发给那个还在纠结“还去不去韩国旅游”的朋友。
关注“知见局”,看国际大事,也能接地气。

【免责声明】“知见局”账号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因信源偏差、统计差异或作者认知局限,所述事实与分析结论均存在动态修正可能,不作为事实确认、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读者应结合多方信源独立研判,本账号对后续引用或衍生后果不承担责任。

来源:知见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