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朴赞郁是谁?这是目前在世的,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韩国导演之一。早年拍过《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后来前往美国发展,连著名的昆汀·塔伦蒂诺都说自己是朴赞郁的粉丝。
01
影视业里编剧的微妙处境
假如深究整件事,你会发现处处都有意想不到的反转。
朴赞郁是谁?这是目前在世的,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韩国导演之一。早年拍过《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后来前往美国发展,连著名的昆汀·塔伦蒂诺都说自己是朴赞郁的粉丝。
按理说这个水平的导演,工会应该表示欢迎,为什么要封杀他呢?是因为他不好好工作吗?
并不是。事实正好相反,是朴赞郁太“敬业”了。这个敬业得打个引号。因为这个业敬的有点不是时候。
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组织过一次大罢工,持续了整整148天。工会规定,罢工期间任何编剧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工作。至于为什么罢工,一来编剧想提高待遇,二来有的影视公司提出让AI介入剧本创作,编剧认为这对自己是巨大的侮辱。
说白了,这就是摆明了要“硬刚资本”。只要我们得不到想要的权益,就绝对不开工,没剧本谁也别想开机。
但偏偏在罢工期间,朴赞郁,开工了。
编剧工会一看,你这不明摆着不团结吗?你们韩国人本来就喜欢卷,现在居然卷到好莱坞来了?绝对不行。
后来朴赞郁自己也出来解释,说我不是故意跟工会对着干,只是别人开会叫我去旁听。整件事其实就是个误会。但是,编剧工会不听这些解释,你即使只是去参加个策划会,这也算开工,也得除名。
于是,朴赞郁就被毫无悬念地除名了。而且朴赞郁不是工会除名的第一个,也大概率不会是最后一个。回顾历史,编剧和工会对着干,几乎就没有能讨到好的。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说,工会又不是公司,编剧又不指着它发工资,除名有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上,情况没这么简单。
首先,编剧工会,给入会的编剧提供福利,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等。当然,很多编剧收入不低,不指着这点钱。但问题是,除了钱以外,美国编剧工会还有另一个更关键的作用,这就是,在资方面前维护编剧的权益。说白了,就是替你去硬刚资本。
最大的权益之一,是美国编剧工会制定了一套编剧与制片方之间的协作标准。这套标准落实到纸面上,是一大摞特别特别厚的合同,比我们平时见到的任何劳动合同都要厚。合同里明确注明了编剧的所有权益,包括资方不能随便改剧本,编剧的著作权必须获得长期保障,等等。
而且编剧工会还会拿着这套标准,去和美国的制片人联盟谈判。制片人联盟,就几乎包括了美国所有主流的影视制作公司。美国编剧工会要求这些影视公司在雇用编剧时,必须采取这套协作标准。
比如,2023年美国编剧工会大罢工,要求资方绝对不能让AI介入编剧,结果人家还真成功了。现在这个约定还写进了标准合同里,资方就算再想让AI参与,合同也不允许。
当然,凡有收益,必有代价,你要想受这套标准的保护,必须加入编剧工会。
因此,被编剧工会除名,意味着你不再受编剧工会的保护,资方可能也不会跟你签那份特别厚的、处处维护编剧权益的合同。
你可别小看这份合同。国产电视剧《手机》的编剧宋方金,他曾经说,影视界的大部分问题都能在合同上体现出来。合同是一个行业对契约精神的看法。
一般来说,合同越厚、条款越细的行业,契约精神越强。他还说,等哪天国内的影视合同和好莱坞一样厚的时候,影视复兴指日可待。
据说编剧界的前辈王兴东,曾经牵头定制过几份编剧合同模板,里面充分考虑了每一方的权益。后来宋方金试图要求所有想跟他合作的资方必须要使用这套模板。结果是,在此期间他一份合同也没签成。
换句话说,在影视界,要想同时说服所有利益方,这后面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推动。而在美国影视界,这个力量就来自编剧工会。
说到这,我们算是借着朴赞郁被除名的由头,说了美国编剧工会的来龙去脉。而且从刚才的讲述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件事,这就是,在影视行业里,编剧的处境非常微妙。
02
编剧职业长期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背锅容易,成名难。
宋方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给青年编剧的信3.0》。他在书里面说,剧本是消失在光影后面的东西。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假如这个电影特别好,人人都会说摄影师好、演员好、导演好。
但假如这个电影特别差,观众就会说这是编剧的问题。编剧是“背锅侠”,一切影视作品中的问题,好像都压在编剧身上。这就像一个人,只有心脏不好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心脏。剧本就是影视行业的心脏。
这段描述或许有作者的主观成分,但这起码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我个人体感的。一旦一个片子不好看,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周围吐槽编剧的声音似乎是最多的。
而反过来,一个编剧要想成名,难度却要高得多。你可以很轻松地说出20个著名演员,或者10个著名导演的名字。但是,有多少人能说出10个著名编剧的名字呢?
这可不是在为烂片开脱,有的剧本确实有问题,也有的问题确实出在编剧这个环节。
但是,也有一些时候,剧本的问题编剧其实很清楚,但关键是,他自己说了不算。
这就要说到,编剧面对的第二个挑战,我们可以称之为,工具化的压力。
宋方金曾经在书里说,国内影视剧存在一个现象,把剧本挂在嘴边的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那个词叫,IP。影视公司想要的是先找到一个大IP,然后快速找编剧把它变成剧本。
当剧本的概念被拉伸成IP概念的时候,编剧实际上已经沦为功能性的工具。资方可能会干扰编剧的创作,但假如剧本没写好,观众怪的还是编剧。
借用网上的一句流行语,这就叫“被资本做局了”。
当然,被做局这只是一句调侃。站在影视业各方参与者的角度看,大家要么是付出了精力,要么是投入了真金白银,谁都希望电影既能叫好,又能卖钱。
只不过,每个人所处的环节不同,因此用力的方式不太一样。编剧有编剧认为的“正确”,其他环节也有其他环节认为的“有理”。
03
你的独特观察,才是稀缺性
回到个人视角,编剧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又该怎么办呢?你看,假设你的行业惯性决定了,你这个职业成名有难度,又受到各类外来因素的干扰。你该怎么办?显然,这不单单是编剧的挑战,其他职业可能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在《给青年编剧的信3.0》里,宋方金提出过一些参考建议,或许值得了解。只是参考建议,没人规定编剧一定要怎样怎样。假如想又多又快地接本子,多赚快钱,当然也不错。但假如是想建立自己在这个行业的长期话语权,那么这个建议或许可以采纳。
首先,做原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原创是不可替代的,是你独一无二的价值。
但是注意,这里的原创,可不仅仅指一个原创的故事,它指的是你得对生活有属于你的原创的洞察。故事有几种情况,很多故事讲的只是家长里短,这类故事属于源于生活但低于生活。
坊间流传的奇形怪状的八卦都属于这一类,私底下聊聊还凑合,上不了台面。而稍微好一点的,是来源于生活且约等于生活,创造这样的故事需要技巧,需要对生活有所观察,但不会特别难。最高级的,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到这个层面才能称之为艺术。
什么叫高于生活?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你得对真实世界有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洞察。
比如,编剧王兴东写过一个剧本,叫《离开雷锋的日子》。过去写雷锋,写的都是他本人的故事。但这个电影讲的是当年那个失手导致车祸,造成雷锋意外死亡的战友,乔安山,讲的是他在雷锋死后非常愧疚,一生都活在忏悔之中,他决定自己继承雷锋精神,做了一辈子好事。这个电影还获得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你看,这个独特的角度,就属于原创的洞察。
而这样的洞察,需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后借助从生活中吸取的养分来超越生活。借用宋方金的话说,编剧充其量只是一棵树,需要经历四季循环,才能有年轮的感受。需要吸纳阳光雨水,才能让绿意爬满枝头。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觉得特别的地方在于,这可能导致的结果。坚持原创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旦做好了,你会有更结实的护城河,在行业里有更大的话语权,也会有更多收益。
但是,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做得那么好,这前面也有一个有趣的图景等着你。当你在职业里融入你的独特洞察,很多年以后,这可能会内化积累成一笔很特别的精神财富。
就像宋方金说的,他一直认为宇宙是多维的,某个维度上一定有一个类似天堂般的存在。当讲故事的人在三维空间消失以后,将在多维空间里跟他创造的角色再次相遇。金庸会跟郭靖、黄蓉把酒言欢,曹雪芹会和林黛玉、贾宝玉共赏落花。
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今天提到的这本宋方金的《给青年编剧的信3.0》,在得到App就有电子书,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