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人对中国电视剧的痴迷,简直能写一部"追星血泪史"!三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夜,整个河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蝉鸣声。
越南人对中国电视剧的痴迷,简直能写一部"追星血泪史"!三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夜,整个河内突然安静得能听见蝉鸣声。
街边大排档的塑料凳子东倒西歪,卖越南春卷的阿婆早早就收了摊,连惯偷都锁上门窗守着黑白电视——全越南都在等《渴望》女主角刘慧芳的苦情戏。
当年在河内当巡警的阮文雄至今记得:"连续三个月报案率下降60%,我们同事开玩笑说要给剧组送锦旗。
"
越南的暑假永远飘着冰棍和《西游记》的混搭味道。
1993年胡志明市某小学做过统计,全校85%学生暑假作业本里夹着自制的金箍棒图纸。
如今在河内三十六行古街上,还能遇见穿褪色校服的中年人,举着手机追拍美猴王模仿者时,眼里闪着和三十年前同样的光。
有个卖咖啡的小哥悄悄告诉我:"我女儿现在看《三生三世》的样子,跟我当年蹲在邻居家窗根底下偷看《西游记》简直一模一样!"
凌晨三点的河内居民楼里,总有几个窗口亮着诡异的蓝光。
那是越南字幕组在跟中国视频网站抢时间——2018年《延禧攻略》热播时,有个叫"青花瓷"的字幕组创造了奇迹:他们用接力赛模式把45分钟剧集切成三段,翻译、校对、压制三组人抱着泡面碗轮班倒。
最夸张的一集从原片上线到出越南语字幕,只用了58分钟。
网友戏称他们是"住在优酷服务器里的幽灵团队",组长阿玲却说:"我们电脑里存着二十多种中文字体包,连甄嬛传里的古诗都能找到注释模板。
"
YouTube上的中国剧战场更卷得离谱。
《琅琊榜》越南语版点击量突破1.2亿时,制作方硬是重金请来胡志明市话剧院的台柱子重新配音。
有剧迷对比发现,梅长苏咳嗽的喘息声都比原版多颤了三下,弹幕瞬间被"这咳嗽咳出了我见犹怜"刷屏。
最绝的是某部宫斗剧里的"赏一丈红"名场面,越南版居然给血溅屏风的音效加了混响,吓得观众集体发弹幕:"耳机党当场去世!"
越南翻拍剧简直是行为艺术大赏。
2016年某视频网站砸重金翻拍《花千骨》,结果白子画变成了染黄毛的"小白",御剑飞行特效像网页游戏弹窗。
最雷人的是杀阡陌的坐骑,明明是原著里的火凤凰,硬生生被改成扑棱着翅膀的...烧鹅?饶是如此,该剧首播当天还是挤爆了服务器,制片人得意洋洋地说:"我们特意加了20场吻戏,比原版刺激多了!"
《武媚娘传奇》越南版堪称魔改界天花板。
女主顶着五斤重的头饰出场时,弹幕飘过"这是把祖宗牌位顶头上了吧"。
当剧情进展到媚娘掌掴嫔妃的名场面,越南版竟然给耳光声配上了摩托车轰鸣音效。
最离谱的是大结局,本该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媚娘,居然骑着大象杀回皇宫。
观众边骂边追剧的盛况,连主演都看不下去:"拍最后三集时,导演突然说要加段床戏,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
追剧热潮意外带火了"硬核中文班"。
河内大学附近的语言培训机构,报名表上永远写着"急招中国剧翻译方向教师"。
有个叫严翠庄的老师另辟蹊径,她上课先放《甄嬛传》片段,再教学生用越南语模仿华妃翻白眼。
最火爆的是她开的"宫斗剧茶艺课",学生们边学泡普洱茶边练习"臣妾做不到啊",教室经常传出爆笑声。
去年有个男生在口语考试时突然来了一句"本宫乏了",把考官乐得差点打翻砚台。
追星产业链更是无孔不入。
芽庄海滩上兜售的冰箱贴,十有八九印着《陈情令》双男主;下龙湾游船里循环播放《知否》主题曲;就连美奈渔村的阿婆都能准确认出肖战和王一博的照片。
最夸张的是岘港某旅行社推出的"琅琊榜朝圣路线",带着游客去会安古城找"苏宅遗址",其实那根本就是间八十年代建的祠堂。
导游理直气壮:"门口那棵梅花树和剧里起码七分像!"
文化输出玩出了新花样。
去年越南版《浪姐》里,顶着"中国通"人设的芝芙,硬是用塑料中文翻唱《痒》杀上热搜。
当她穿着奥黛跳女团舞时,中越网友同时炸锅:"这该死的文化混搭竟然有点上头!"更绝的是某期节目里,越南姐姐们集体cos《甄嬛传》娘娘,齐妃顶着淘宝9.9包邮的头饰唱rap,弹幕瞬间被"文艺复兴"刷爆。
为什么中国剧能在越南杀疯?河内文化研究所的黎博士推了推眼镜:"你看我们的中秋灯笼上画着嫦娥,春节要贴汉字春联,连小孩抓周都要放本《三国演义》。
"去年《梦华录》热播时,顺化皇宫旁突然冒出十几家"赵氏茶坊",服务员清一色穿宋制汉服。
有游客吐槽珍珠奶茶卖得比星巴克还贵,老板振振有词:"我们这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
这种文化亲近感甚至催生了追剧。
胡志明市有个神婆专接"剧迷许愿",业务包括"求男主别死""让反派早点领盒饭"。
最离谱的是《东宫》大结局那天,她的香炉突然炸了,信徒们吓得连夜改口:"李承鄞必须孤独终老!"还有个河内小哥因为太爱《隐秘的角落》,硬是把六峰山坐标纹在后背,结果去广西旅游发现纹成了某菜市场定位,现在成了朋友圈著名段子手。
追剧江湖也有暗流涌动。
去年某视频站为了抢《星汉灿烂》首播权,派商务团队带着榴莲和红毛丹去深圳"拜码头"。
翻译小哥因为吃太多热带水果流鼻血,愣是顶着纸巾团谈成了合作。
更刺激的是盗版商之间的"谍战",有次警方突袭仓库,发现嫌疑人电脑桌面赫然是《人民的名义》侯亮平表情包,审讯时他还委屈:"我就想学习下反贪经验......"
在这股洪流里,最魔幻的是中越剧迷的"隔空对话"。
每当有翻拍剧上线,中国网友就会组团去外网吐槽:"求你们放过那个发型!"越南观众则回怼:"你们不懂本土化创新的美!"但到了翻拍《三十而已》时,两国观众却罕见达成共识:"顾佳手撕绿茶那段,越南版扇耳光的声音更带感!"
如今走在河内街头,随时可能撞见文化碰撞的火花。
卖法棍的大妈用抖音拍"越南版李子柒",练摊的大学生开着直播卖汉服,咖啡厅里总有人边追《长相思》边记台词笔记。
上次我去还剑湖边的茶馆,听见两个高中生激烈讨论:"你说宇文玥在冰湖底下能练成《琅琊榜》里的火寒毒吗?"这魔性的脑洞,连原著作者听了都要愣三秒。
来源: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