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2023年《全球音乐报告》,K-pop市场占全球音乐行业收入的7%,总值超过50亿美元。
缅甸地震,泰国受影响,最后被滞留的,是去泰国追韩星的中国粉丝。
有的粉丝至今生死未卜,甚至还是瞒着家长逃课去的。
但比起谴责粉丝和主办方,我更想问:
韩国的造星工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凭什么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他们疯狂,甚至能不顾自己的命?
韩国可以说是靠粉丝养起来的国家。
根据2023年《全球音乐报告》,K-pop市场占全球音乐行业收入的7%,总值超过50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韩国这个面积不到中国一个省大的国家,凭借一套造星体系,撬动了全球粉丝的钱包。
比起好莱坞靠电影输出文化,韩国的杀手锏是“偶像工业”。
他们的艺人不是靠单部作品爆红,而是通过“全链条驯化”粉丝。
首先是练习生制度。
爱豆从十几岁开始,就被公司圈进训练营,唱歌、跳舞、表演、甚至是社交媒体运营,全方位打造偶像。
韩流顶级团体BTS(防弹少年团),他们的成员练习生时期平均训练时间超过4年,最长的练习时间高达10年。
其次是“沉浸式追星体验”。
韩国娱乐公司不会让你单纯听歌,而是给你一整套养成系玩法。
你可以看偶像从素人变成明星的全过程,可以在专属APP里和他们“聊天”,甚至有专门的AI技术,生成明星对你说“早安晚安”的视频。
这让粉丝形成一种错觉:偶像不仅仅是明星,而是“朋友”“恋人”甚至“家人”。
这也是为什么,在偶像结婚、恋爱、甚至被拍到吃饭时,都会有粉丝崩溃大哭,甚至脱粉谩骂。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不是明星的私生活,而是“我的伴侣”出轨了。
所以,韩国娱乐圈并不只是卖音乐,更像是一家情感贩卖工厂。
粉丝付费订阅艺人的“泡泡”
2022年,韩国前三大娱乐公司SM、YG、JYP的总收入高达2.5万亿韩元(约合130亿人民币)。
BTS的公司HYBE,仅靠粉丝购买专辑、周边和门票,单年就能创造10亿美元收入。
在中国,韩流艺人的相关内容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超过2000亿次,随便一个未出道练习生的超话就可以拥有12万粉丝。
这些极具氪金能力的拥趸,足以让他们在限韩令下仍旧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资本的手法很简单:
让你“上头”:持续投喂内容,保持热度,让你一天不关注偶像就难受。
制造稀缺感:限量周边、限定演唱会门票,逼你花更多的钱。
绑定情绪价值:偶像的成功=你的成功,他的低谷=你的痛苦。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一张演唱会门票炒到上万元,粉丝依然愿意砸锅卖铁去买。
“boynextdoor”曼谷演唱会事件,不过是韩国追星资本化的一次小型翻车。
粉丝们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热情并没有被认真对待,自己的安全,甚至比不上偶像的行程安排。
但问题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依旧有粉丝会选择原谅,甚至继续投入更多。
K-POP的全球收割,依然在继续。
而这件事背后的现实是:韩国艺人和经纪公司,并不会因此受损。
有的粉丝依旧狂热,资本依旧赚钱,甚至,这种“混乱场面”还会成为虐粉营销噱头,让下一次的活动热度更高。
最后我想问:你,真的甘心吗?
韩国娱乐圈,把情绪价值包装成产品,让你掏钱、掏心、甚至赌上命运去支持。但你真的得到了什么?
你可能会说:“偶像带给我快乐啊。”
但如果这种快乐,最终让你站在人群里,像个狂热教徒一样尖叫、推搡、甚至踩到别人,而你崇拜的偶像在保镖的护送下,踩着你的激情全身而退——
这,真的还是你想要的快乐吗?
来源:她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