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关于朝鲜的电影说起

棒子影视 韩国电影 2024-12-12 04:36 4

摘要:平壤高层对如何利用研发成功的核武器产生分歧,军方希望统一半岛,而谨慎的劳动党只希望把核武器作为巩固政权的筹码。

韩国人拍过一部叫《铁雨》的电影,大致剧情如下:

1、平壤高层对如何利用研发成功的核武器产生分歧,军方希望统一半岛,而谨慎的劳动党只希望把核武器作为巩固政权的筹码。

2、金将军对军方的肃清升级,最终引发政变,在开城一带视察的金将军受伤后由特工护送进入韩国境内。

3、朝鲜突然撤销“停战协议”并发表对韩宣战声明,韩国总统紧急向美国求助,计划由美B-52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头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4、护送金将军的朝鲜特工严铁雨力谏韩国,称千万不要因为朝鲜宣战就轻易动武,宣战的目的是为了牵制前线部队不进入平壤。

……

看完抖音↑的部分片段,总体给人的感觉是韩国导演水平不低,对中国、朝鲜、美国的政治军事情况都做了研究。

比如其中有一段青瓦台外交安保首席秘书征询中国外交官态度的对话。

当韩方询问中方支持哪个势力时,中国外交官直言只能支持掌控朝鲜的那一方,并称中方立场一以贯之:美国及其军事同盟国不得越境进入朝鲜。

外交官还引用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的条款来做解释——

“缔约一方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经过一番激烈博弈,最终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

这部2017年拍摄的韩国电影在结尾竟然成功预测了一年后朝韩双方在板门店的会面,堪称神迹。

韩国影视剧中的中国外交官形象

以上作为本篇的引子,接下来的话题从剧中外交官引述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开始。

众所周知,朝鲜战争末期中朝双方因战事和停战谈判问题闹出过一些不愉快,1952~1955年间中国甚至没有往平壤派大使。

1956年平壤宗派事件是各方冲突的一次集中爆发。

在这场针对金日成的逼宫中,北京和莫斯科实际上是做了默许,事后产生的裂痕可想而知。

那么该如何修复与金日成的关系呢?

前文解释过,当时金最最介意的是志愿军驻军问题。

平壤城外十几万志愿军如同悬在他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压得他喘不动气来。

这个问题不解决,中方的任何援助与友好举动都极难消除金日成心中的芥蒂。

正因如此,在1957年11月莫斯科召开的大会上,中方私下邀请金日成入克里姆林宫见面,抛出了“志愿军从朝鲜撤军”这颗最大的枣。

返回平壤的金日成欣喜若狂。

他立即向朝鲜党内宣布了中朝达成的这一“重要共识”,并指示外交部门尽快邀请中方代表访朝,以商谈具体细节。

此后十年(1957~1967),中朝关系开启黄金期。

在六十年代激烈的中苏交恶过程中,朝鲜是社会主义阵营里极少数站队中国的国家。

直到1967年小将们用大字报批金日成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门徒”之前,双方关系都是极好的。

蜜月期里,中朝两国签了两份重要的条约:一份是《中朝边界条约》,另一份便是大名鼎鼎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为什么说“大名鼎鼎”呢?

因为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份有效期内的军事同盟条约,备受各界关注。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现场,1961年

历史上,新中国政府一共就签过两份(准)军事同盟条约:一份是1950年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另一份便是《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两份条约的正本均非常简洁,大家可以去搜索看一下。

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几乎雷同的: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第二条

军事同盟类条约的政治含义通常是大国出于地缘战略考量拉拢具有一定实力的小弟。

正如1950年斯大林想拉中国入伙一样,1961年中国也是希望在中苏交恶的过程中稳住朝鲜这个铁杆盟友。

1950年从莫斯科回京的中方领导人曾兴奋地讲道:

“我们这次请到了一个好帮手,这样一来帝国主义拿我们就无可奈何了。”

而同期赴莫斯科的金日成只领回来一堆经济文化合作协议,斯大林并不肯给他一份安全承诺。

回顾历史洪流,总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曾被清政府认为是“万年和约”,可实际上只保了十几年的太平。

同样,《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仅仅十年后两国关系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条约名存实亡。

1979年底,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摆在了中苏两国面前。

按照协议规定,除非任何一方主动表示终止,否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1980年满三十年时会进行自动续期,每次续五年。

可这三十年间中苏两国早就兵戎相见,已经走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再“自动续约”岂不更显尴尬?

中方内部经过一番商量,于1979年4月以人大通过决议的方式表态:

鉴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并非中方的原因条约遭到践踏,决定期满后不延长。

决议通过后,中方通过外交途径将上述内容照会苏方,苏方表示同意。

至此,新中国的第一份准军事同盟条约正式告一段落。

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里存在明确的续约点不同,《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关于期限的表述是这样的:

“本条约在未经双方就修改或者终止问题达成协议以前,将一直有效。”

有关条约有效性的话题韩国记者曾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提问过好几次,发言人都是用上面这句话来回复的。

其实感到疑惑的不止是韩国记者,很多国内学者也曾就《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性质和有效性进行过辩论。

毕竟条约只是一张纸,条约的背后得有实质利益作支撑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熟悉我国外交事务的朋友都知道,中国长期以来奉行“无敌国外交”,支持“不结盟政策”。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更多算是中朝特殊关系的历史遗留产物。

与中国和平友好的外交方式不同,美俄等国都喜欢搞一些军事同盟组织或集体安全条约,大哥出镜时带着一众小弟,威风凛凛。

有些朋友很羡慕他们的做法,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历史上只有小弟依赖大哥打赢战争的例子,从来没有大哥依赖小弟打赢战争的情况。

不信,去问问德国。

像一战期间的奥匈,二战期间的意大利和日本,对于德国的战事几乎没有起到什么正面作用。

拉大哥下水、给大哥招祸、甚至拖大哥后腿的情况倒是不少。

一个国家一旦缔结下军事同盟条约,卷入战争的概率将大大升高,正如曾经欧洲战场的火烧连营一样。

另一方面,像美国一样四处驻军拉小弟对国家财力是巨大的消耗;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凭借的是其本土实力,而非一堆张牙舞爪的海外军事基地。

哪天美利坚像苏联一样垮台,那些悉心招揽的小弟们会迅速转投其他人门下,毫不含糊。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特朗普太懂这个道理了,正因如此,他才提出解散北约的想法。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